正文 第54章 文治武功:清朝崛起與中興(2)(1 / 3)

公元1687年,康熙帝下令免去江寧等七府及陝西全省600多萬兩錢糧,後來又先後蠲免過各省的錢糧。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國庫充裕了,蠲免錢糧的數額也隨之增多。公元1702年,因雲、貴、川、粵四省沒有經常得到蠲免,康熙下達諭旨寬免四省43年錢糧。據統計,自康熙元年到康熙四十四年,蠲免錢糧的總額達9000多萬兩白銀。盡管得到蠲免政策實惠最多的是錢多地廣的富戶,貧苦農民相比之下獲利甚微,但是不能否認,蠲免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農民的負擔。這種與民休息的政策,對全麵恢複和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積極作用。

清初的賦役製度沿襲明製,隨著農業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多,已經不能適應實際情況。康熙先是下令修改賦役製度,於公元1687年完成了《簡明賦役全書》。至公元1712年,康熙又對賦役製度進行了重大改革,以清除舊賦役製度的弊端。康熙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全國丁銀數為標準,以後永不增減,此後到達成丁年齡的人一律不再承擔丁銀。這項被稱作“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措施成了清代地丁製度的基礎。後來,康熙又在廣東試行了“攤丁入畝”的征稅方法,即把全省丁稅統統歸入田賦,征收田賦帶征丁銀的方法。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賦役不均的現象,使無地的逃亡農民免於丁銀之苦,重新回到土地上來。

崇儒纂書,重視科學

明末清初,由於社會處於大變動時期,新興市民以工商為本的思想反對重農抑商的傳統政策,學術思想活躍,出現了一批像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等進步思想家。康熙帝玄燁認為這些都是“異端”,與封建製度不相符合,便大力提倡程朱理學,特別推崇朱熹,將他升配孔廟,序為十一哲。玄燁的崇儒對當時的進步思想來說無疑是一個反動,但也達到了他鞏固封建統治的目的。

為了崇儒,玄燁便重用地主階級知識分子。他設立的南書房,是他與儒臣談論經史的場所,並命南書房大臣參與政事。他還吸收一大批知識分子纂修書籍,除翰林院外,專門設立了武英殿修書處。先後共纂書60餘種,其中的《康熙字典》、《佩文韻府》至今仍是重要的工具書。另編《圖書集成》,費時20年,成書萬卷,是我國文化寶庫中的重要財富。

清朝初期,為歐洲資本主義、殖民主義服務的傳教士不斷來中國進行活動,他們向中國介紹西方的科學文化和宗教,特別注意進行上層活動,以引起帝王的興趣。康熙帝玄燁跟他父親順治帝不同,並不喜歡宗教,而是熱衷於西方的科學技術知識,以便使之為自己服務。利瑪竇宣傳的天主教,允許教徒祭天祭祖祭孔,與中國傳統習俗不悖,教士們都襲用利瑪竇的作法,所以跟清王朝沒有發生尖銳的矛盾。後來羅馬教庭進行幹預,認為中國教徒的祭天祭祖祭孔是一必須禁止的異端,並張貼教皇諭旨大肆宣傳。康熙帝玄燁認為這是幹涉中國內政,堅決予以製止,但這種情況並未妨礙玄燁向西方科技文化學習。

南懷仁是第一個受聘向康熙帝傳授西方科學文化的傳教士。當時圍繞著湯若望和他,還出現了一場曆法之爭,原來明代使用的曆法是大統曆和回曆,因年代已久,許多數據與天象不合,後來德國傳教士湯若望重新編了新曆書,順治二年多爾袞以《時憲曆》頒行全國。鼇拜專政時,楊光先出麵彈劾《時憲曆》有依西洋新法字樣為圖謀不軌,遂將湯若望下獄,仍行大統曆和回曆。因與天氣不合,又有人彈劾欽天監監正楊光先。康熙帝玄燁遂把楊光先和南懷仁召集來當麵論征,楊光先無言可對,南懷仁用日晷投影準確計算,說得有條有理。康熙帝遂采納南懷仁意見,重新推行《時憲曆》。

這場爭論,進一步提高了康熙帝玄燁對天文曆法的興趣。他請南懷仁專門講解天文學,在學習中非常重視實踐,親自觀察天象,計算日晷陰陽位置,糾正欽天監的錯誤,對天文學有了較深的造詣。學習天文學不懂數學不行,玄燁便讓南懷仁給他上數學課,南懷仁用滿文編譯了《幾何原本》作為他的教材。玄燁還學習了代數和三角,由於學習這些知識有較大困難,玄燁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方法,如把原書的譯者找來講解,用默寫的方法加強記憶,學用結合,學了幾何就用於實地測量,用同類書加以比較以加深理解等等。公元1712年,康熙帝組織科技人員編了一套《律曆淵源》叢書,其中《數理精蘊》就是在他直接指導下編成的一部數學著作。

玄燁專門向傳教士學習了地理學,而且學以致用。無論巡遊或出征,他都注意調查地理形勢,了解風土人情,廣詢方言,詳考圖籍,務得其正。康熙三十六年即公元1697年出征噶爾丹時,康熙在寧夏進行測量並說:“朕至此以儀器測量北極,較京師低一度二十分,東西相去二千一百五十裏。”同年春,康熙帝玄燁行經沙漠地區,發現沙漠裏有螺蚌甲殼,得出沙漠早期為海底的認識。可見康熙帝對地理學是頗為內行的。

康熙帝玄燁對西方醫學也下力進行學習,他命巴多明用滿文譯了法國皮理著的《人體解剖學》。閱讀有關消化、營養、血液循環等書稿,特別注意有關心髒、肺髒、血管等方麵的問題,並結合中醫書進行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