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文治武功:清朝崛起與中興(2)(2 / 3)

康熙帝玄燁對農業給予極大的關注,他說:“自幼喜觀稼穡,所得各方五穀菜疏之種,必種之,以觀其收獲。”“誠欲廣布於民生或有裨益。”

我國約在11世紀即已推行雙季稻,但當時是以間種形式進行,早稻未收即開插晚稻。康熙玄燁提倡的禦稻種雙季稻則不同,它是連作的雙季稻,畝可增產二石。當時除在蘇、揚二州推廣外,江西、浙江、安徽等省的官吏和兩淮商人,也都紛紛請種。江南稻作再熟由來已久,但連作之雙季稻,大約以“禦稻種”為最早。此外,康熙帝玄燁還大力在塞外推廣農業,改變這些地區農業落後的局麵,取得很大成績。

整治水患,灌溉糧田

在清代屢屢釀成水患的有黃河、永定河、長江及浙江海塘。從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清政府撥巨資對水患進行治理。

淮河在曆史上很少為患,自13世紀90年代黃河在陽武決口之後,黃河水即奔騰而南,彙入淮河,從淮河入海。黃河入淮既造成水流量劇增、水位迅長,也造成大量泥沙淤積河床,河水倒灌洪澤湖,暴漲的洪澤湖水時刻威脅著揚州、泰州、淮安、高郵等富庶之地。

康熙十六年即公元1677年,黃、淮泛濫,從碭山至海口,兩岸決口七八十處,洪澤湖上的高堰大壩,決口三四十處,翟家壩被衝成四段,山陰、高郵、寶應、鹽城、興化、泰州、如皋等州縣已被洪水淹沒。溝口運河因河水四溢,反淤為陸地。

康熙任命靳輔為河道總督,靳輔在視察災區後提出:“溝口以下不浚築,則黃、淮二水無所歸;清口以上不鑿引河,則淮水之流不暢;高堰之決口不盡封塞,則淮水派分無刷河之力。”“黃河南岸,不築堤防,則高堰危險,北岸不加防閑,則山東必受衝擊,故築堤岸、疏下流、塞決口,但有先後,而無緩急。”並提出利用疏浚河道的淤泥在兩岸築堤,修浚連接洪澤湖與黃河之間的運河,加固洪澤湖東岸高堰一帶堤防,修複周橋閘至翟家壩被衝毀的堤岸,加深淮陰清口至高郵清水潭段運河等具體建議。

公元1678年,靳輔的治河方案付諸實施,在10年的時間內高堰、王家岡、武家墩等處決口得到堵塞;清江浦至雲梯關的河道得到疏浚,且築堤1.8萬丈;在清水潭以西築堤920丈,以東築堤600餘丈;在徐州、宿遷築減水壩13座,修建毛家鋪減水閘、王家山減水閘、大穀山減水閘,又在歸仁堤、攔馬河、清口建石閘。靳輔還組織挖掘一段運河,自駱馬湖鑿渠,經宿遷、桃源,至清河仲家莊山口,全長300裏,使得漕船不必再經黃河入運河。

在疏浚下遊的過程中,因“下河形如釜底,近海轉高,浚之水不能出,徒令海水倒灌為患”,靳輔受到彈劾,並因此被奪官。此後康熙在三次途中,巡視高堰、洪澤湖、徐家灣、翟家壩等治河工地,實地考察,仍未能找出疏浚下遊、使河水盡快入海的有效辦法。

康熙年間的治河,雖未從根本上解決黃水水患,但在一定時間內還是減輕了水患的程度。乾隆即位後,黃水為患又日趨嚴重:乾隆七年即公元1742年,黃河在豐縣石林、黃村決口,民田全部被淹沒;公元1753年,黃河在銅山張家馬路一帶決口,江蘇、安徽數十州縣百裏內,皆被洪水所侵;公元1774年,黃河又在老壩口決口,板閘、淮安被淹;自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以後黃河更是連年決口,甚至一年數次。大規模治河任務再次提上清朝統治者的議事日程。

由於黃河屢屢決口,堵塞決口已成為經常性的事務,從乾隆四十三年至乾隆四十六年僅僅封決口就堵築五次,耗帑560萬兩。青龍岡決口,屢堵屢塌,隻得另開引河170裏,導水下流,此次工程耗帑900萬兩。

在碭山縣毛城鋪建減水壩,開鑿引河,使一部分黃水流入濉水,經安徽宿州、泗川流入洪澤湖,此段引河全長六百裏。黃水分流減輕了徐州段河道的壓力,黃水在分流後在洪澤湖內可得到沉澱,再從清口流出彙入黃河。

為解決黃河下遊河道被泥沙堵塞的問題,自乾隆二十二年即公元1757年起,在河南、山東、江蘇、安徽等省疏浚河道。其中河南省疏浚幹河四條——賈魯河、惠濟河、渦河、巴溝河,又疏浚支河34條。山東境內疏浚河道也取得可觀成就,在魯西南疏浚河60餘條,膠東疏浚河30餘條,江蘇省疏浚石羊溝、董家溝、廖家溝、芒河;安徽省疏浚淝河、茨河、沙河、澮河、濉河。

永定河又名無定河、渾河,素有小黃河之稱,河水中所挾帶的大量泥沙淤積在下遊的河床上,致使下遊經常決堤、改道。康熙時期曾花費大量人力、物力對永定河進行治理。築永定大堤,固定下遊,並把河水引入三角澱,使河水中的泥沙得到沉澱。至雍正時期,因三角澱積沙過多,河水不能及時排泄入海,河患又日益嚴重,至乾隆中葉,永定河已六次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