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文治武功:清朝崛起與中興(2)(3 / 3)

為治理永定河,乾隆多次視察永定河,認為永定河之所以為患,主要是因為上遊之水無法分泄,下遊積沙過多不得暢流。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在其上遊蓄洪攔沙,中遊疏浚分流,下遊改移下口的綜合治理方案。

乾隆初年,采納治河名臣高斌的建議,在永定河上遊的宣化黑龍灣、懷來和合堡等地修攔洪滯沙大壩。對中遊的治理,則采納鄂爾泰、方觀承等人的建議,修建金門閘減水壩,改建其他草壩、土壩,疏浚河道,分流減水。在對下遊的治理上,意見最為紛紜:顧琮主張築堤、散流、勻沙;鄂爾泰主張建閘壩、開引河;方觀承則主張改移下口,另尋沉積水中泥沙的處所。直至乾隆二十年即公元1765年,乾隆才做出大規模改道的決策。當河水流經永清縣賀堯營後,折向東流,挖引河20裏,把永定河引入鳳河,再流入沙家澱,沙家澱方圓百餘裏,永定河水中的泥沙在澱中沉澱後流出,使得下遊不致很快被淤塞。

為防海潮浸灌,江、浙沿海築有500裏的堤塘,亦稱之海塘。錢塘江出口處係海塘工程的重點。在錢塘江出口處原有供海潮出入的南大亹盛、北大亹以及在南北兩大亹之間的中、小亹。康雍時期南大亹因沙灘淤漲被堵塞,乾隆初年中、小亹相繼被堵。自乾隆二十年即公元1755年以後,潮水出入全靠北大亹,海寧一帶塘堤被衝。

乾隆下令加固海寧一帶海塘,從浦兒兜至尖山頭魚鱗,修築石塘6000丈。公元1762年,乾隆帝第三次南巡時,乾隆親至海寧視察,因該地沙土浮活,決定修繕柴塘。乾隆四十九年第六次南巡時,乾隆撥款500萬兩,“著將柴塘上土之後,順坡斜做,並於其上種柳,俾根株盤結”。

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清代,上述治水工程雖不能從根本上消除水患,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水患造成的危害。

用兵邊疆,平息叛亂

在明末清初時期,我國蒙古族分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漠南,漠北蒙古在清初都已稱臣納貢,漠西厄魯特蒙古也已歸屬於清王朝。17世紀上半葉,沙俄侵略者東進,多次遣使潛入厄魯特蒙古,鼓動其脫離中國,歸順沙俄。厄魯特蒙古首領巴圖爾琿台吉不許,沙俄陰謀未能得逞。順治三年,巴圖爾琿台吉死,子僧格繼位,沙俄又遣使活動,遭到僧格拒絕。厄魯特內部發生紛爭,巴圖爾琿台吉的第六子噶爾丹從西藏趕回,奪取了政權。康熙十年即公元1671年,噶爾丹一麵遣使與沙俄勾結,一麵征服整個厄魯特蒙古,並攻占了新疆和青海廣大地區,準備東進,發動更大規模的叛亂。康熙二十七年即公元1688年,噶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對漠北的喀爾喀蒙古發動進攻,兩年後竟攻入內蒙古地區,一直打到距北京隻900裏的烏珠穆沁,叛亂的形勢日益嚴重了。

麵對嚴峻的局勢,康熙決定親征噶爾丹。當時朝中多數大臣主張同噶爾丹妥協,康熙則認為噶爾丹一日不除,邊陲就一日不寧,隻有平定叛亂,才是萬年之計。公元1690年6月,康熙排除各種幹擾,親臨狂風怒號、驚沙撲麵的塞北,指揮大軍迎戰噶爾丹。兩軍在離古北口400餘裏的烏蘭布通相遇。噶爾丹用萬頭駱駝俯伏於地,在駝背上搭上箱垛,蓋上濕氈,布下“駝城”防線。清軍用火炮擊破駝城,噶爾丹慘敗,丟棄輜重落荒而逃,2萬餘人僅有數千人逃還。

噶爾丹逃跑後,揚言沙俄欲借兵6萬幫噶爾丹進犯漠南。公元1695年,康熙帝玄燁詔令噶爾丹來塞北會盟,噶爾丹拒絕了詔令,並揚言必滅喀爾喀蒙古。接著就帶領3萬騎兵大舉內犯漠南,又企圖卷土重來。為了國家統一,康熙帝決定再次親征。公元1696年春,康熙帝玄燁把北征軍分為三路:東路由黑龍江將軍隆布素由東向西沿克魯倫河進擊;西路由大將軍費揚古、振我將軍孫思克率西北綠營步兵出寧夏挺進漠北草原;中路由玄燁親自率領勁旅出獨石口。期以正麵攻擊,西翼包抄,聚殲噶爾丹。

康熙帝玄燁一路上備嚐辛苦,宿營後即調查水草情況,牲畜動向,到宿營地慰問安撫將士,鼓舞部隊。東西兩路軍也克服重重困準,到達指定地域。噶爾丹見清軍陣容嚴整,不敢進行決戰,便留少數部隊與清軍周旋,主力迅速撤逃。康熙帝玄燁揮軍窮追不舍,直抵烏蘭巴托附近的達拖塔山,並命西路軍兼程前進,斷其歸路。噶爾丹退到土謝圖部中旗昭莫多地方,遇到清西路軍,雙方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噶爾丹敗北,清軍追擊30裏,敵大部被殲,噶爾丹連夜潰逃。這是一次決定性的勝利,給沙俄支持的叛亂以毀滅性的打擊。此次親征,康熙皇帝還進行了有效的統戰工作,分化瓦解了原依附噶爾丹的一些蒙古部落,讓它們歸順清朝,使噶爾丹更加走向了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