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文治武功:清朝崛起與中興(3)(1 / 3)

兩年後,噶爾丹統治集團內部矛盾重重,處於分崩離析之地。康熙帝又抓住機會,第三次親征噶爾丹。親征之前,他針對一些將領有輕敵思想,告誡將領:“凡用兵之道,要在乘機,噶爾丹窮迫已極,宜乘此際,速行剿滅,斷不可緩……克成大事,正在此舉。”公元1697年,康熙帝玄燁親率大軍西渡黃河到達寧夏,他命令內大臣馬思哈和薩布素、費揚古兩將軍分兩路北上,夾擊噶爾丹。這時噶爾丹可以有三個選擇:一是逃往西藏,但這條路已被清軍費揚古部切斷;二是逃往沙俄,但沙俄見他已無多大力量,拒絕了他赴俄的請求;三是投降清王朝可以得到寬大處理,然而這是他堅決不幹的。他的兒子赴哈密籌糧,被維吾爾群眾綁交清軍。日暮途窮的噶爾丹走投無路,不知所措,在一夕數驚的日子裏染病死去。他的女兒率300殘卒投清,噶爾丹叛亂全部平息。平叛噶爾丹掃除了漠北、西北不安定的因素,有效地抵禦了沙俄對我國西北的覬覦和入侵,保證了我國領土的完整。

在乾隆帝統治時期,大金川首領莎羅奔公開叛亂。乾隆帝命張廣泗為四川總督,全力進剿。莎羅奔負險頑抗,清軍多次失利。乾隆帝又派大學士訥親前往督師,訥親趾高氣揚,一到前線,就嚴令三天攻下大金川據點噶耳崖,否則以軍法從事,結果是損兵折將,訥親自感失誤,從此不敢自出一令。張廣泗受了訥親的斥責,對訥親不知兵而事權反出己上感到不滿,故負氣推諉。過了半年,銀餉花費不計其數,而戰功卻無。乾隆帝大怒,立命將張廣泗逮治來京,說他“負恩忘國”,按律斬首。接著傳旨,命訥親回奏,訥親盡把責任推給張廣泗。乾隆帝將訥親的奏折擲到地下,命侍衛到訥親家,取出訥親祖父遏必隆的遺劍,派人送往軍前,令訥親自裁,實際上就是賜死。訥親自知不免一死,遂用這把祖劍自刎。乾隆帝另派大學士傅恒為經略,增派軍隊,和嶽鍾琪分兩路進剿。莎羅奔乞降,大小金川遂告平定。乾隆帝十分高興,對傅恒優詔褒獎,把他比作平蠻的諸葛武侯,封他為一等忠勇公,嶽鍾琪封被為三等威信公。在凱旋時,乾隆帝命皇長子和諸王大臣效勞,他親自在紫光閣行飲至禮,並在豐澤園賜宴隨征將士。

公元1766年,大金川再次叛亂。乾隆帝命四川總督阿爾泰率軍往剿,多年無功。乾隆帝下令殺了阿爾泰,另派大學士溫福督師,以尚書桂林為總督再征大小金川。用兵數年,勞師靡餉,清兵卻接連受挫。公元1773年,因溫福已戰死,桂林無功,乾隆帝以阿桂為定西將軍,嚴令剿滅叛匪。至公元1776年,阿桂攻克了大金川的最後據點噶爾崖,叛亂被平息。叛亂頭目索諾木和莎羅奔率家族20餘人出降。乾隆帝封阿桂為一等誠謀英勇公,並畫像入紫光閣。此役後,改大金川為阿爾古廳,小金川為美諾廳。

公元1755年,乾隆帝派兵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康熙帝和雍正帝對準部多次用兵,但未徹底解決問題。準部時服時叛,成為清廷一塊很大的心病。在厄魯特蒙古內附後,乾隆帝感到形勢有利,遂命班第為定北將軍,以歸附的阿睦爾撒納為定邊左副將軍,分兩路向準噶爾部進攻。準噶爾軍紛紛投降,接應清軍。清軍兵不血刃進入伊犁,叛亂頭目達瓦齊見勢不妙,率數十人往南疆逃竄。南疆維吾爾族各部紛紛響應清軍,擺脫準噶爾的統治。達瓦齊逃到烏什,被維吾爾人民擒獲,押送清營,繼而被解送北京。乾隆帝痛斥了達瓦齊叛國的罪行,但為了照顧民族關係,赦免了他的罪過,還封他為親王,讓他住在北京並給他很好的待遇。

乾隆帝在平定了達瓦齊的割據勢力後,為了削弱準噶爾部的割據勢力,把厄魯特四部封為四汗,使各管所屬。但是,阿睦爾撒納自恃平叛有功,一心想當四部的總汗。乾隆未答應他的這種要求,但給了他特殊的榮寵,晉封他為雙親王,食雙俸。他仍不滿足,製造分裂的野心也惡性膨脹起來。他不穿清朝官服,不用清朝官印,行文各部“以總汗自處”,積極準備叛亂。公元1755年9月,乾隆帝命他到避暑山莊入覲,想調虎離山,消患於未然。阿睦爾撒納看出了清廷的用意,在半路上逃回,公開打出了叛亂的旗幟。

叛亂迅速擴大,駐守伊犁的班第兵敗被殺。公元1757年,乾隆帝命袞劄布為定邊將軍,出北路;命兆惠為伊犁將軍,出西路。清軍長驅直入,銳不可擋,阿睦爾撒納倉皇逃入俄國。後來,他因患天花病死,俄國把他的屍體送給清廷。

南疆接著又發生了大小和卓木的叛亂。大小和卓木就是霍集占兄弟。叛亂迅速蔓延,乾隆帝派往南疆的使臣也被殺害。兆惠剛平定了天山北路,乾隆帝又命他立即率軍赴南疆平叛。兆惠率領的清軍僅3000人,被霍集占率領的1萬多叛軍圍困在黑水。包圍曆時3個月,叛軍始終未能攻破。乾隆帝命駐守烏魯木齊的將軍富德赴南疆增援。霍集占在清軍的內外夾攻下迅速土崩瓦解,霍集占兄弟被當地部族殺死,這場叛亂最後被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