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麗江印象(6)(2 / 3)

中順大夫土官木初造

太中大夫資冶少尹知府木嶔造

奉佛世襲男木定敬續

奉佛土官應襲舍人木高造

奉佛土官知府應襲木旺造

奉佛長孫木增敬禮

奉佛長孫應襲木懿敬禮

奉佛長孫應襲木靖敬禮

為孫男木地敬造

據《木氏宗譜》,木初乃入明後第二代土官,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襲職,洪熙元年(1425年)座。三傳至木嶔,屬第五代。木定第七代。木高第九代。木旺第十一代。木增第十三代,增歿於隆武二年(1646年),子懿孫靖,已易明為清矣。又《府誌》載敖毓元《木侯本安襲職序》,稱木森從征靖遠,以功進三品,擢太中丈夫資治少尹。森宣德、正統間人,屬第四代。題記中木嶔職銜,即承襲父官,而與曾祖父木初異,職是故耳。其雲“世襲男木定敬續”者,則其畫必成於成化、弘治間,為乃父木泰在此時,或泰歿未久,尚未正式襲職者也。以此類推,木增所奉壁畫,必繪於其祖木旺在世中;而木懿之畫,則繪於木青時也。由此而言,此殿壁畫,乃木氏曆代承襲或應襲土官所供養,自明洪武、洪熙,至於清康熙,賡續製作,幾三百載,其宜珍惜保存,當不言而喻矣。

此殿營建年代,《府誌》僅稱建於明代,但無確實歲月。依木初題名,疑建於明洪武二十四年至洪熙元年之間。衡以殿內結構式樣,此假說尤為可信。

寶積宮

自琉璃殿南側護法堂,入寶積宮。平麵亦正方形。殿每麵三間,除正麵走廊外,其餘三麵概施牆壁。殿內置金柱四根,其前部廊然開朗,後半部則於金柱間施木板壁,圍繞佛像之三麵,布置與琉璃殿不一致。

殿之外觀,重簷歇山造。下簷鬥栱五彩重翹,上簷七彩三翹,但僅正麵鬥栱與琉璃殿相似,其餘三麵則駢列甚密。且於坐鬥左右出斜栱,重疊交搭,構成網目形如意式鬥栱。

殿內之家具造型與花紋鏤刻,俱極精麗,惟佛像平庸,不能與之相稱,疑其年代略晚。

此殿上簷匾額,題有“萬曆壬子”字樣,按壬子乃萬曆四十年(1612年),雖不能斷此殿即建於是歲,然足證《府誌》謂“萬曆末木土司建”一語為足據也。

大定閣

大定閣在白沙裏寶積宮西北,南向微偏東。外為坊門一間,門內構小院,周以廊屋;廊之壁描繪壁畫,似明人手跡。閣位於院之正北,每麵三間。內部前、後老簷柱之間,複各裝槅一列,劃其前為走廊,中為拜庭,後供佛像。像之左右,亦以壁畫為飾。

閣頂為重簷攢尖。下簷無鬥栱;上簷七彩三翹,其跳頭上所施三幅雲,比例纖巧,如明末通例。殿內之槅扇、幾案,皆鏤刻甚工,壁麵且嶔文石,足窺當時之著意經營,不惜物力。《府誌》稱此閣為明土官木增建。增字生白,即建雞足山悉檀寺,及招徐霞客遊麗江者。足證此閣建於明萬曆、崇禎間無疑矣。

木氏家祠門坊

祠在縣治西南黃山東麓,現存門坊一座,及祭殿三楹。殿後則極目荒蕪,舊日堂廡,久已鞠為茂草,僅石礎二具,乃明舊物耳。

門東南向,單間二柱,上覆單簷歇山頂,其簷牙凋落,門扉抱框現已無存。

平板枋上置鬥栱六攢,每攢出翹三跳,各承外拽枋一層。又於坐鬥左右角,出斜栱二縫,與鄰接坐鬥上斜栱相交,構成如意栱,托於第一跳外拽枋下;其上施翹二跳,並將斜拱逐跳向上展延,遮蔽於翹之前端,故每縫每跳之翹與斜栱交互變換,無雷同之弊。山麵鬥栱與上部歇山頂,則利用柱之上端,延為燈籠榫,俾與下部柱枋連為一體。

據《木氏宗譜序》及《府誌》所載《木氏勳祠記》,此祠成於嘉靖末大理巧工楊得和之手。現存門坊,或即楊氏所營,未可知也。

忠義坊

黃山東麓舊有土官署,現改縣立第一高級小學,其前石枋一座,為明萬曆間土官木增奉敕修建。

坊三間四柱六樓,明間麵闊較巨,其柱與樓亦較次間為高。柱皆通天式,以獅、魚及抱鼓石自前後夾持。每間於龍門枋及額枋上,施絛環板及樓各二層。下層之樓僅為前後坡頂,上層改為廡殿頂,且將山麵之簷,繞至柱外,為最鮮見。

簷下鬥栱,下層二跳,上層三跳,皆具斜栱,又於跳頭上置三幅雲,與當時明建築作風,大體符應。

此坊明間之絛環板上,鐫“忠義”二字,據《府誌》人物誌,木增嚐輸金助三殿工,並概陳時事,神宗嘉其忠誠,晉職參政。疑此坊即建於是時,而忠義之名,亦當時所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