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敦楨草於昆明麥地村興國庵麗江民居
(雲南)省內中流住宅,以麗江縣及附近者,最為美觀而富變化。其平麵配置,大體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基本原則,但天井麵積較大,環繞天井之各座建築,皆具進深頗大之前廊,以備婚喪典禮時設筵宴客之用。正房之方向采南向,則大門每位於全建築之東南或西隅,有倒座者,入門即為倒座之走廊;無倒座者,則置大門於東西屋之南次間,或其走廊之南端,皆布局中之特點。牆之結構,於下部數尺累石,上部甃砌土磚,其頂葺以筒瓦。但牆體亦有全用木構者。若牆身過高,則於中部再護以腰簷一列。窗之位置與麵積之大小,不為均衡對稱所羈束;窗欞之構圖,雖以幾何形之主,但式樣精巧,層出不窮;窗之上部或再施兩搭,或設腰簷一層,以防雨雪。層頂結構,幾乎為坡度平緩之懸山式,正脊僅覆筒瓦一層但向兩端微微反曲,構成十分秀麗之外輪廓線。至兩端各施瓦當一枚,若漢闕與漢明器所示;而屋頂兩際桃出頗長,其下綴以搏風板及懸魚,猶存唐、宋遺風。
規模較大之住宅,有將中央一間或三間之屋頂,向上提高,而兩端次間、梢間之頂降低,如宋挾屋之狀。臨街之住宅、商店,多數采用樓房,而將屋頂之兩際,置於建築物之正麵,利用兩際之牆麵為窗,以采取光線,尤合實用。此自由配列之窗,及雨搭、腰簷與懸山式屋頂,隨需而參差配合,故其外觀靈活美觀,且不拘一格。我國將來之住宅建築,苟欲其式樣結構,猶保存其傳統之風格,並使之發皇恢廊,適應時代之新需求,則麗江民居,不失為重要參考資料之一也。
麗江民居之屋頂,多用懸山式,兩山挑出甚長,施搏風板及懸魚;又正脊與垂脊前端僅飾瓦當,均存漢代餘法。
(雲南)現存壁畫,胥製於明、清二代,而明畫複萃集於麗江一隅,計有琉璃殿、寶積宮、大定閣、皈依堂、大覺宮數處。就中琉璃殿木初所施一堵,繪於洪武、永樂間,年代最古。寶積宮南、北二壁之畫,則規模較巨,其構圖設色,均甚工整。
(摘自《民國麗江史誌資料彙編》)
一個人的麗江
陳寶祥 口述 太祥坤、馬升紅 整理
在麗江,我生命中遇見過一些人,遇見這些人,現在想起來讓我流淚。我如今垂垂老矣,多少回想起麗江的藍天,天空藍得讓我傾心。多少回想起陽光下的玉龍雪山,聖潔、空曠、淒美。
1960年的金秋,我由雲南省財政廳下放到麗江專員公署招待所做管理員,支援邊疆,一晃快50年了。我要將我在麗江的所見所聞,特別是60年代的事情講出來。這些故事早在1964年財貿幹部歸隊,我調麗江專署財政局,與同事聊天時,就向一些人講過,聽的人有的欣喜,有的懷疑,有的說我瞎編,我還為此挨過批判,反正我講這些事,麵對的是多種心境的人們。
今天的麗江已經媚俗和喧囂。往事鉤沉何時了?那些人是已近遠去或正在漸去的一個個背影,我懷念他們。那些景也在改變,我懷念它們。
那時,麗江的街
1960年的麗江,經過1958年“大躍進”的洗禮,古城風貌依舊。麗江老街還是那幾條,名稱都賦予新意,如“新華街”、“五一街”、“七一街”、“光義街”等。
納西語的古街名蕩然無存,可能隻有“四方街”沿襲至今。獅子山上幾株古老蒼勁的大樹傲立山間。
新街隻有兩條。有街名的隻有一條“新大街”。沿街分布著製藥廠、國營理發室、國營旅社、國營食堂、新華書店、百貨大樓,等等。這條街東南起始,北至黑龍潭。另一條東起新大街,這條街是現在的“福慧路”,當年是麗江地委、麗江公安處等國家機關的所在地。往西是中共麗江縣委和縣人民政府,再往西一裏許就是大研勞改農場,新街道均是沙石路麵。
60年代的麗江專署招待所
1960年的麗江專署招待所,是在麗江專區大禮堂的左邊和後麵。大禮堂右前邊,是專直機關幼兒園。東南樓在大禮堂右後邊,為兩層磚木結構,瓦屋麵,木地板。大禮堂的後麵是洗澡堂、理發室;西北角是廚房、飯堂和少量職工宿舍。
北邊為一棟兩層大樓,是招待所的住宿樓。東南小樓住高幹,北樓住一般客人。有時南樓不夠住,高幹也住北樓。如隨豐子愷來的一些人就住過北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