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消除人們心裏的疑惑,潘家錚還介紹了裂縫處理的措施:“有裂縫畢竟不是好事,我們采取了很細致的檢查手段,很嚴格的處理方案,現在正在進行全麵處理。處理的措施,照我個人的看法,非常安全,甚至超過了要求,但三峽工程這麼重要,為了加大安全係數,可以把工作做得更充分一點,我也讚成。裂縫經過這樣處理以後,對三峽大壩以後的安全絕對沒有影響。”潘家錚最後指出來:“三峽工程是一個難關、一個難關闖過來的,從論證開始,就有反對意見,到中國三峽總公司的成立,每走一步都很艱苦。工程開工建設後,從導流明渠開挖、大江截流、二期圍堰施工、大壩高強度混凝土施工……三峽工程的興建是在很多人的反對甚至是辱罵中度過的,預期投產後還會有爭議,吵上50年。但我相信,曆史會做出公正的回答。”
“對三峽工程貢獻最大的是三峽工程反對派”,這是潘家錚的名言。他曾真誠地表示:“正是反對者的反複追問、疑問甚至是質問,逼著我們把每個問題弄得更清楚,才使方案一次比一次更理想、更完整。”這樣開闊的心胸,讓一批反對三峽工程的專家也不得不承認:潘家錚院士是一位鍾情水電,但又和而不同的真君子。
在朋友眼中,潘家錚沒有什麼嗜好,他既不抽煙喝酒,也不愛看文藝演出和體育比賽,唯一的愛好就是讀書寫作。為了加強三峽大壩的正麵宣傳,澄清社會上對水利工程的誤解,潘家錚寫下了《千秋功罪話水壩》一書。他在這本書的序中寫道:“希望利用本書多寫幾句關於大水利的話,引起人們的一點憂患意識。這點心情,還盼能得到理解。”
2006年5月20日,三峽大壩混凝土澆築全線到頂。潘家錚在三峽大壩全線建成座談會上說,三峽工程建設過程中質量意識深入人心,人們把剛澆好的混凝土當做自己剛誕生的孩子一樣保護,把對混凝土的溫度控製像查自己的體溫一樣重視。現在右岸大壩已經到頂。經過幾次檢查,400多萬立方米的混凝土中尚未發現裂縫。當天,79歲的潘家錚又在慶祝會上對中外記者欣喜地說:“三峽工程是一座優質工程、安全工程、爭氣工程!”
從1986年到2006年,潘家錚參與了三峽大壩從論證到建設的全過程。在這20年中,他既是參與人,見證人,更是圓夢人。
2012年7月13日,中國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潘家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7月19日,潘家錚生前的好友、同事、學生都來為他送行。人們懷著沉痛的心情,向安臥於鮮花中的潘家錚院士做最後的訣別。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的編輯王照瑜,作為潘家錚多年的好友,為他寫下了這樣的悼詞:江河嗚咽悼巨匠,大壩巍屹炳千秋;春夢秋雲告英靈,愛國為民貫神州。
第六節 高壩改變人生——曹廣晶
如果說,三峽大壩可以改變某些人的一生,那曹廣晶一定是其中的代表人物。自從大學畢業之後,曹廣晶就來到長江三峽總公司籌備處工作,他把自己人生中最寶貴的20年時間都奉獻給了三峽工程。他懷揣著“為我中華、誌建三峽”的豪情壯誌,在三峽工地上譜寫出了一個動人的傳奇。
如今,巍峨的三峽大壩已在江中矗立,洪水通過科學調度俯首東去,強大電能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注入了動力。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看曹廣晶在高壩上走過的二十多年人生路,看看這座高壩到底給了曹廣晶怎樣一個迥異人生。
1985年,曹廣晶從華東水利學院畢業。本已考上研究生的他,見到中國的水利事業正在蓬勃發展,於是毅然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來到長江三峽總公司籌備處工作。
曹廣晶剛來到工作崗位,就參與了葛洲壩工程的建設,這讓年輕的曹廣晶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彼時,葛洲壩工程已到收尾階段,曹廣晶又參與到三峽工程的籌備工作當中。然而,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三峽工程即將上馬的時候,它卻開始了一波三折的論證之路。曹廣晶剛剛接觸到這個中國人的百年夢想,它就被迫中斷了。但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卻從此讓曹廣晶魂牽夢繞。他發誓,自己早晚要參與其中,這一年,曹廣晶隻有21歲。
三峽工程的籌備工作暫停,讓許多年輕人備受打擊。沒有目標的他們開始蹉跎光陰,打牌、下棋、閑聊天,一天天便這樣虛度過去。曹廣晶卻沒有就此消沉,他開始拚命學習外語和計算機知識,他明白,一寸光陰一寸金,自己不能浪費時間。在三峽工程的論證階段,曹廣晶還接觸到許多國內知名的水利水電。曹廣晶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他開始像海綿一樣,從各個專家那裏汲取方方麵麵的知識來充實自己。回憶起那段時光,曹廣晶曾感慨道:“那時雖然沒有具體工程可做,但我學到了好多。”
1988年,曹廣晶重返母校學習,並在1990年拿到了河海大學(原華東水利學院)水力發電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為了完成自己的三峽夢,曹廣晶在畢業後又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
1992年4月3日,這是一個讓曹廣晶和許多三峽人都終身難忘的日子。這一天,《關於興建三峽工程的決議案》在全國七屆人大五次會議上通過。曹廣晶在那一刻幾乎落淚。
1993年9月27日,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在宜昌正式成立。在與外國專家進行業務洽談時,曹廣晶苦練多年的英語終於有了用武之地,流利的口語讓在場的所有人都對他刮目相看。總公司成立後,曹廣晶一直從事技術管理工作。
1999年,三峽大壩開始澆築。其實早在四年前,曹廣晶就已經在著手準備這個項目了。按照施工計劃,三峽大壩主體建築要在五年內完工。1600萬立方米的混凝土要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澆築完成,誰都會覺得是天方夜譚,可曹廣晶偏不信這個邪。要想在這個問題上有所突破,首先就要解決大壩的施工方案,這是決定工程進度和質量的關鍵。曹廣晶明白,“三峽工程無小事”,要想擬定新的施工方案,就要先做足準備工作。為了研究分析各種施工方案,曹廣晶下足了工夫。碰到不懂的技術問題,他就去請教專家,或者查找相關資料。
曹廣晶覺得,技術難題雖然棘手,但隻要肯下功夫,也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困難。真正讓他難以承受的是複雜的人際關係。原來,有些專家因為和曹廣晶在技術觀念上存在分歧,對他愛答不理,甚至冷嘲熱諷,這帶給了曹廣晶巨大的心理壓力。麵對困境,曹廣晶知道自己絕不能退縮。他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頂住了壓力,對於譏諷和調侃,他隻是付之一笑,埋頭繼續工作。為了保證施工方案的準確與嚴謹,曹廣晶對每一個施工細節都進行了論證。
最終由曹廣晶一手策劃的施工方案得到了總公司的采納。但是這個方案是否能夠順利實施,還是個未知數。有人向他投去了質疑的目光,甚至還有人等著看他的笑話。但曹廣晶依然堅信,隻要付出,就會有回報。
曹廣晶踏實的工作作風和出色的工作成績,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他因此被任命為建設部廠壩項目部副主任。曹廣晶為此興奮不已,不是為了升職而興奮,而是為了能作為主要人員參與大壩建設的工作。他終於可以將自己親手設計的施工方案付諸實施!
1999年初,三峽大壩即將開始澆築。可就在這個節骨眼兒上,設備供應出了問題。作為一線指揮的陸佑楣感到了巨大的壓力,沒有設備,如何開工?如果三峽工程因此延誤,會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曹廣晶穩住心神,一邊與各個國家的供貨負責人談判,一邊積極想辦法彌補供貨不及所帶來的損失,並終於在供貨滯後近一年的情況下,保證了工程的正常進行。
在三峽大壩的澆築過程中,三峽公司采用了一種新的混凝土澆築設備——塔帶機。它可以通過皮帶將已經拌勻的混凝土直接送入澆築倉麵,速度快、效率高。但塔帶機身形巨大,且結構複雜,施工隊伍沒有安裝經驗。曹廣晶一次次爬上塔帶機,被夏日驕陽曬得發燙的鋼鐵設備曹廣晶的手掌燙出了一個個水泡,但他仍然堅持著把安裝問題解決。在大壩澆築的工地上,幾家施工單位不停作業,上百台大型設備同時運轉,幾乎每天都有機械故障發生。但無論是烈日當頭,還是寒風凜冽,隻要工程設備在安裝運行中出現問題,曹廣晶都會立即出現在施工現場。為了大壩施工,曹廣晶經常三更半夜來到工地處理問題,排除故障,幾乎到達了不眠不休的狀態。
當最後一台塔帶機安裝投產時,曹廣晶和他的同事們都如釋重負。一個外籍技術人員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花5000塊錢買了一車鞭炮到工地放了起來。那一刻,曹廣晶憋在心裏的鬱悶和煩惱,好像全部隨著鞭炮聲發泄了出來。他聽著震耳欲聾的“劈啪”聲,臉上終於露出了笑容。此後,三峽左岸大壩的混凝土澆築量,連續三年創造了築壩史上的世界紀錄。2002年,左岸大壩初露雄姿,曹廣晶也在這一年被任命為三峽總公司副總經理。
為了大壩能夠按時竣工,曹廣晶日夜奮戰在建設一線上,這使得他無暇顧及家庭。在左岸大壩施工的三年裏,曹廣晶的周末幾乎全部是在工地上度過的,陪伴家人的時間少得可憐。其實,他又何嚐不想做一個盡職盡責的丈夫和父親?但為了幾代中國人的三峽夢,曹廣晶毅然放棄了享受天倫之樂的機會,選擇留在三峽工地上,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曹廣晶經曆了三峽工程建設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見證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夢想。他與所有勤勞的三峽建設者一起,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汗水,澆築起這座巍巍高壩。
第七節 優秀科技工作者——楊文俊
1992年,三峽工程的相關論證已經完成,即將正式上馬。與此同時,一位剛剛從武漢大學畢業的碩士研究生,正麵臨著職業的抉擇,這個年輕人就是楊文俊。
雖然楊文俊讀研究生時學的是水利專業,但畢業之後可供他選擇的道路其實很多,其中不乏許多高薪職業,但他卻最終選擇了長江水利委員會(簡稱長江委),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長江水利委員會是三峽工程的主體設計單位。楊文俊明白,選擇這裏,就意味著有可能參與三峽工程的研究設計。要知道,三峽工程可是中國幾代水利工作者的夢想,這對於學水利的楊文俊來說,無疑是個極大的誘惑。
麵對抉擇,楊文俊隻想尊重自己內心的真實意願。於是,他帶著自己的水利夢,毅然決然地來到長江委。
1996年,三峽工程已經開工,為配合施工,解決工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宜昌科學研究所(三峽工程科研基地)急需選調一批科技工作者來加強前方科研力量。一直有投身三峽工程意願的楊文俊,終於得償所願,順利入選。他已經為這一刻等待了四年之久。然而好事多磨,楊文俊來到宜昌科學研究所後,又經曆了六年艱辛漫長的積累過程。雖說楊文俊的專業是水力學及河流動力學,但在學校研究的大多是理論知識,實用性不強。而在三峽工程的實際建設中,需要的是截流、通航、泄洪以及運行調度等更為深入細化的知識。
楊文俊很快意識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不完整,工程經驗也十分欠缺。這樣的認知給了楊文俊向上的動力,但同時,也帶給他不小的壓力。就在此時,宜昌科學研究所的領導決定讓年僅30歲的楊文俊擔任總工程師,負責前方科研工作。領導的信任讓楊文俊重拾信心,可麵對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楊文俊也感到壓力倍增。三峽工程無小事,一旦出錯,影響巨大,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楊文俊下定決心,不能辜負領導的期望和重托,一定要咬緊牙關,攻克一切困難!
三峽工程的科研基地在離市區較遠的山裏,由於當地沒有招待所,研究所就在宜賓市區給楊文俊安排了一套住房。但是這樣一來,上下班的路上就要花費較長時間,這讓分秒必爭的楊文俊心裏很是著急。為了不耽誤時間,剛剛在市區住了兩天的楊文俊,就背著行李跑到附近的山坡上,隨便找個廢棄的油庫住了下來,這一住就是半年。在科研工作進行的最緊張的時間裏,楊文俊不分白天黑夜地工作,腦子裏每時每刻想的都是大江截留和通航問題。除了吃飯、睡覺,他的生活被做試驗、看資料以及與同事交流學習占滿,甚至連做夢的時候都在想:今天做了哪些試驗?結果如何?接下來要做哪些工作?
對於楊文俊來說,這樣的生活既緊張忙碌又充實快樂。而最讓他感到高興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楊文俊的努力也得到同事的認同。大家對他所領導的科研工作,漸漸從最初的懷疑觀望,變為主動交流。科研基地的工作熱情空前高漲,大家團結一心,隻想把研究工作做好,為三峽大壩添磚加瓦。楊文俊一直認為,那段日子是他人生中一份寶貴的財富。
1997年9月,距離三峽工程大江截留還有100天的時間,楊文俊的科研工作也到了緊要關頭。在已經完成的大量試驗的基礎上,楊文俊開始帶領同事跟蹤模擬施工過程的同步試驗。同步試驗需要設計、科研和施工緊密配合。這段日子裏,科研基地燈火不滅、徹夜通明。楊文俊和同事們抓緊所有時間進行試驗,那時候別說娛樂,幾乎連休息的時間也沒有。大家都卯足了勁,一個通宵接著一個通宵地做試驗。有時候實在累了,就隨便抄起一件大衣蓋在身上,靠在椅子上打個盹,驚醒後又趕緊爬起來接著工作。楊文俊很久以後還清楚地記得,那時經常有同事在模型邊上睡著了,一頭栽進了按照比例製作的“長江”裏,然後從水裏爬出來再接著幹。
在楊文俊眼裏,三峽工地是沒有硝煙的戰場。為了大江截流能夠順利完成,他除了做試驗、分析整理數據以外,還要經常往施工現場跑,參加由業主、設計、施工、監理等相關單位組成的現場技術討論會和協調會,及時彙報試驗中發現的問題和解決方案,為現場施工提供技術支撐,並根據施工現場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返回試驗基地及時布置試驗研究工作。
時間緊、任務重,楊文俊經常因為工作忙碌而忘記吃飯。有時實在餓得胃疼,他就在等待試驗結果的間隙裏泡碗方便麵。有時分析完數據剛要吃飯,工地現場突然來電話讓他馬上趕過去,楊文俊就隨便抓一個幹饅頭或者一袋方便麵,在路上啃著吃。
這樣日複一日的緊張工作,挑戰著楊文俊身體和心理的極限。在這段時間裏,楊文俊的專業知識、工作協調能力,以及自信心都飽受考驗。
一天晚上,楊文俊接到施工現場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說,經過現場測量的結果,他們發現江底施工的碎石墊底高度不夠,懷疑墊底的石料被江水衝走,拋石沒有到位。聽到這個消息,楊文俊的心一下懸了起來。墊底拋石的技術是保證截流成功的重要條件,如果出現問題,將會影響三峽工程整體的施工進度。掛斷電話後,楊文俊連夜鑽進試驗場地仔細分析試驗過程,認真比對試驗數據和成果。這天,楊文俊又一次徹夜未眠。通過緊張細致的分析,楊文俊最終確定研究成果沒有問題。
第二天一早,楊文俊就給三峽公司導流項目部打電話,建議他們再重新測量一次。他在電話裏提醒道:要考慮測量船隻的穩定性。重新反饋回來的測量結果表明,楊文俊的判斷是正確的!原來,由於用於測量的船隻在測量時左右搖擺,第一次的測量結果並不準確。
1997年11月8日,三峽工程順利實現了大江截留,創造了水電工程的世界紀錄。大江截留的成功被評為1997年中國十大科技進展和世界十大科技新聞。楊文俊站在岸邊看著歡呼雀躍的人群,腦海中浮現出自己和同事們一次次進行試驗的影像。他明白大江截流的成功僅僅是三峽工程的第一步,一切都才剛剛開始。截流結束後,楊文俊馬上開始和同事們總結經驗教訓,然後把這些整理成論文和報告,為今後的水利工程相關工作做參考。
一次,有記者問楊文俊如何看待他所得到的榮譽和獎勵。楊文俊回答道:“每次提到獲獎,我腦海中浮現的都是和同事們並肩挑燈夜戰的情形。從心底來說,這些成績實際上是我和所有同事們的心血的結晶。”“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我沒想過要獲獎,隻想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想方設法減少工程投資,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才是我應該去考慮的事情。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夠使得工程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服務於國家和百姓,才是我們作為科研工作者的追求,也是對我們科研工作者最好的獎勵。”
2008年12月,楊文俊被湖北省委組織部、湖北省人事廳、湖北省科學技術協會聯合授予“第四屆湖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這並不是他所獲得的最高獎項和榮譽。但是對楊文俊來說,這個獎項卻最有意義。他坦言:“這雖然隻是一個省級獎項,但作為生活在湖北的一個水利科技工作者能獲此殊榮,我感到非常的欣慰,這是對科技工作者工作態度的一個肯定,我感到這是非常珍貴的。其實,不論什麼行業,人首先都要有敬業精神,先埋頭苦幹,先去做。”
楊文俊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曾經與他共事過的人,無不稱讚楊文俊的敬業精神。楊文俊的學生更是十分崇敬地表示:“楊老師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在他的身邊,你能感受到他做事的那份認真和嚴謹的勁兒,他一直用自己的行動感染著周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