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是有缺陷的,不必說地殼深處岩層錯動引起的地表裂縫現象,僅東非大裂穀及海底深處的大裂穀就構成了地球上難以愈合的大傷口,並且這些傷口又留給人們許多不解之謎。
東非大裂穀北抵西亞,從靠近伊斯肯德倫港的南土耳其開始往南,一直延伸到非洲東南貝拉港附近的莫桑比克海岸。裂穀跨越50多個緯度,總長超過6500千米,人們稱它是“大地上最大的傷疤”。裂穀底部有些地方深不見底,積水形成40多個與眾不同的條帶狀或串珠狀湖泊群。其中就有全球最深的湖泊——東非坦噶尼喀湖,水深超過1400米。而在未被湖水占據的裂穀帶,表現為一條巨大而狹長的凹槽溝穀,兩邊都是陡峻的懸崖峭壁,相對高差達數百米至千米以上。同時裂穀帶也是大陸上最活躍的火山帶和地震帶,人們總是在東非大裂穀不斷發現一些意想不到的事實。例如在裂穀帶的基伍湖下層,發現了無機成因的甲烷氣,儲量高達500多億立方米。大多數人認為這些甲烷來自地球深部,溢出地殼溶解於水體中聚集成天然氣藏。盡管它的形成機製還不清楚,但對於有機成因論無疑是有力的挑戰。
再如,眾所周知,碳酸岩是沉積岩,與岩漿岩毫無關係,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東非高原的裂穀帶找到好幾個碳酸岩火山,竟自地下深處噴湧出類似碳酸岩性質的岩漿來,冷卻後凝固成方解石碳酸岩或白雲石碳酸岩。碳酸岩的成因至今眾說紛紜。
東非大裂穀也是已知的古人類的最早發源地。英國人類學家李基夫婦在坦桑尼亞奧杜韋峽穀於1959年發掘到175萬年前的東非人頭蓋骨,打破了人類曆史不超過100萬年的傳統觀點。以後,人們又在坦桑尼亞、肯尼亞和埃塞俄比亞境內的裂穀帶中,接二連三找到更多更古的古人類骨骼或足跡的化石,報道年代有早至250萬年前、300萬年前甚至500萬年前的。關於東非人絕對年代的測定,目前還有爭論。東非人的來龍去脈以及他們為什麼選擇在裂穀帶生活,更是人類學家潛心探索、孜孜求解的課題。
最扣人心弦的謎莫過於大裂穀的未來命運。英國地理學家約翰·喬治在1893年經過考察發現,在巴林戈湖畔一塊半露地麵的巨大的孤立石塊,其岩層的紋理與兩旁高出約1500米的峭壁上的岩層完全相應。因此他設想:東非裂穀不是像美國的大峽穀那樣由河流衝刷而成,而是因為地殼一沉,形成了一個夾在兩邊的峭壁之間的溝穀凹地,地貌上稱為“地塹”。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的創立者或擁護者,競相把東非大裂穀作為支持他們理論的有力證據。有人在研究肯尼亞裂穀帶時注意到,兩側斷層和火山岩年齡,隨著離開裂穀軸部的距離而不斷增大,從而認為這裏是一條大陸擴張的中心。根據20世紀60年代美國“雙子星”號宇宙飛船測量,裂穀北段的紅海擴張速度達每年2厘米;在非洲大陸上,裂穀每年加寬幾毫米至幾十毫米,但有時也會加速進行。
1978年11月6日,地處吉布提的阿浩爾三角區地表突然破裂,阿爾杜科巴火山在幾分鍾內平地突起,把非洲大陸同阿拉伯半島又分隔開1.2米。科學家們認為,紅海和亞丁灣就是這種擴張運動的產物。他們還預言,如果照這種速度繼續下去,再過2億年光景,東非大裂穀就會被徹底撕裂開,“分娩”出一條新的大洋,就像當年的大西洋一樣。但是,反對板塊理論的人卻認為大陸和大洋的相對位置無論過去和將來都不會有重大改變,地殼活動主要是作上下的垂直運動,裂穀不過是目前的沉降區而已。在它接受了巨厚的沉積之後,將來可能轉向上升運動,隆起成高山而不是大洋。東非大裂穀究竟會怎樣,看來人類也隻有拭目以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