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一些生物學家則認為,傳說中的美人魚可能就是一種名叫“儒艮”的海洋哺乳動物。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南海的漁民曾多次發現“美人魚”。1975年,有關科研單位深入漁村,並在漁民的幫助下捕到罕見的“儒艮”。由於它仍舊用肺呼吸,所以每隔十幾分鍾就要浮出水麵換氣。它背上有稀少的長毛,生物學家則認為,這些長毛極易使目擊者錯認為頭發。

生物學家們還發現,儒艮胎生幼子,並以乳汁哺育之。哺乳時用前肢擁抱幼子,母體的頭和胸部則露出水麵,以避免幼子吸吮時嗆水。傳說中美人魚抱仔的鏡頭,大概出於這種情景。

考慮到儒艮時時出水換氣特性和維葛雷德博士的“深海發現美人魚”有矛盾,因而,海洋中究竟有沒有美人魚?或者它真的是一種“海底人”——“儒艮”?正如神秘莫測的大海一樣,形形色色的說法令人有撲朔迷離之感。相信終有一天,人們會清晰地辨認出,它究竟屬於誰?

知識點

儒艮

儒艮的身體呈紡錘型,長約3米,體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細體毛。頭部較小,上嘴唇似馬蹄形,吻端突出有剛毛,兩個近似圓形的呼吸孔並列於頭頂前端;無外耳郭,耳孔位於眼後,沒有明顯的頸部。無背鰭,鰭肢為橢圓形。尾鰭寬大,左右兩側扁平對稱,後緣為叉形,無缺刻、鰭肢的下方具一對乳房。背部以深灰色為主,腹部稍淡。

儒艮為海生草食性獸類。其分布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物的海草分布有密切關係。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遊向外海。以2~3頭的家族群活動,在隱蔽條件良好的海草區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麵呼吸。常被認作“美人魚”浮出水麵,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

延伸閱讀

小美人魚銅像

小美人魚銅像位於丹麥哥本哈根市中心東北部的長堤公園,銅像高約1.5米,基石直徑約1.8米。遠望這個人身魚尾的美人魚,她坐在一塊巨大的花崗石上,恬靜嫻雅、悠閑自得;走近這座銅像,您看到的卻是一個神情憂鬱、冥思苦想的少女。

銅像始建於1913年,是由新嘉士伯啤酒公司的創始人卡爾·雅格布森出資建造的。據說他在皇家劇院觀看首演的芭蕾舞劇《海的女兒》後,深受感動,產生了要為美人魚製作一座銅像的設想,於是他就找到雕塑家艾瑞克森。艾瑞克森從芭蕾舞劇中獲得了靈感,並構思了銅像的形態。

自從她落戶丹麥首都哥本哈根的海港後,已經成為了丹麥的象征。她吸引了無數的遊客,人們流傳著這種說法:不看美人魚,不算到過哥本哈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