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轉變職能,建設公共服務型現代政府。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在轉變政府職能和運行機製方麵取得初步成效:政府相對規模逐漸縮小、微觀經濟事務逐步縮減、社會管理和公共管理職能不斷加強。但與構建現代政府要求相比,目前政府直接幹預經濟活動和配置經濟資源還過多,應承擔的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等職能缺位,依法行政尚待完善,財政預算約束不嚴和使用缺乏有效監督,服務開放型經濟和維持市場秩序的能力有待提高。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不是把政府的公共服務與全社會的經濟建設對立起來,相反,應該看到,“中國的市場經濟具有較強的‘政府主導型’特征。問題不在於現階段‘政府主導’應不應該,而在於政府的行為必須規範”。政府轉型最根本的問題是要做自己該做的事,要做有效率的事;要著眼於為經濟建設提供有效的經濟型服務,著眼於解決當前突出的經濟社會矛盾和問題,著眼於充分發揮民間組織、中間組織、企業組織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消除政策、法律和政府監管方麵的障礙,大膽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領域。在推進城鄉一體化過程中:要按照建立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要求,加快轉變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特別是強化政府規劃管理職能,切實維護好市場秩序;建立公共財政體製,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滿足重要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事業發展需要,同時建立各級財政預警機製,防止地方政府財政風險的累積;按照科學發展觀,結合不同區域的發展定位和要求,建立科學的政績考核機製;建立政府預算績效評價體係;建立和完善重大問題集體決策製度、專家谘詢製度、社會公示和社會聽政製度;建立政府主導、全社會參與、高效能應對公共危機的社會機製。
十五,根據各地的實際,多視角確立地方政府推進城鄉一體化工作的抓手。確立工作重點和抓手,必須有通觀全局的胸懷。率先實現“全麵小康”和“基本現代化”客觀要求地方各級政府有整體推進區域現代化的胸懷和氣魄。地區現代化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必須遵循國家現代化的規律。地區現代化不是國家現代化的簡單縮小,在國家和一級行政區(省)現代化的一些基本規律是相同的,但到二級行政區不是絕對的。比如中科院課題組(何傳啟等)研究美國聯邦1995縣的樣本,其中有10個縣2000年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過20%。這說明在二級行政區,不經過充分的工業化就可能實現現代化。可見,用一個標準衡量不同級別的行政區域,並且層層下達指標的做法是有害的。按照上述認識,推進地區現代化必須確立正確的戰略策略和多視角確立工作抓手:從轉型發展觀的角度,要抓改革和發展觀念的轉變,抓體製、機製的創新;從發展戰略的角度,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各個時期和各個方麵,要自始至終貫徹城鄉一體化理念和思想;從發展過程的角度,尤其要抓好城鄉一體化發展綱要及各專項規劃,抓好本屆政府的建設和管理,並采取措施保證規劃在今後各屆政府中持續執行;從目標的角度,應該胸懷總目標,瞄準階段目標,根據本級政府的財力和工作難度,選準具有突破性的方麵,確定幾個工程,以具體工程為抓手一項一項抓落實。當前,“城鄉勞動力就業和社會保障”可能成為打破“二元”體製、經濟、社會的突破口,城鄉基礎設施特別是城鄉通公交等可能成為縮小城鄉空間距離及城市文明加速輻射鄉村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