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日食,尤其是日全食的特殊環境條件,可以進行很多方麵的科學研究。

首先是太陽色球和日冕及太陽活動的光學觀測研究,雖然現在有專業的大型太陽望遠鏡、色球望遠鏡、日冕儀以及太空觀測台可以進行這方麵的經常性觀測,但不能完全取代日食時的觀測。本書後麵將詳述用小型儀器容易進行的觀測研究。這裏僅簡介其他方麵的觀測研究情況。例如,在太陽射電的觀測研究中,小型射電望遠鏡利用日食過程提高了空間分辨率,可以研究太陽在射電波段的臨邊增亮和活動區的性質。

很多證據表明,地球氣候在過去5000年間發生了重大變化,按照全球氣候的數學模型,太陽的光度變化1%~2%就會對氣候有很大影響,前麵談到,衛星攜帶優良儀器在準確地測定太陽總輻照(因而光度)的變化。不過。還有一種間接方法,美國的索菲婭(S·Sofia)等推算,太陽光度減小1%應導致太陽(角)半徑減小0·72角秒。1836~1953年檢測出太陽的水平直徑和垂直直徑分別有2·25角秒/世紀和0·75角秒/世紀速率的長期減小;而從13次水星淩日時間觀測卻得出,太陽直徑減小速率小於0·3角秒/世紀;從測量日全食的月球本影帶南北界限(就是讓本影邊界附近的觀測者報告是否看到日全食)可以相當準確地推算出半徑,從1715年5月3日和1976年10月23日的日全食得出太陽半徑減小0·34角秒(誤差土0·2角秒),這相當於太陽光度減小0·5%和地球氣候變冷,而實際上卻是變暖,看來,情況實在複雜,有待更巧妙的觀測技術。

測定日食的日輪與月球各相切時刻和方位,可以檢驗預報,從而研究月球和地球的運行變化規律。

日食期間,太陽輻照減小,大氣溫度、氣壓及濕度都發生相應變化,這種變化也跟當地環境條件有關。

日食還有很多大氣效應。1870年的日全食將要開始時,房屋的外牆出現奇特的飄動波紋——“影帶”。氣象學家一直在觀測這種影帶,以研究低層大氣的變化。不過,影帶的寬度、間隔、速度和反差在不同日全食的表現不同,跟溫差和風速等有關,很難建立綜合理論。2001年6月21日的日全食時,觀測者專門在地上布置白布,用攝像機拍攝下這種變幻現象的過程。但2006年3月29日的日全食觀測到魔幻的影帶更複雜。

日食期間,不同天區的天光亮度、顏色和偏振也是變化的,例如,天頂呈藍色,地平呈紅色,觀測結果可以進行很好的理論解釋。

日全食的電離層效應是很顯著的。日全食期間,E層的離子總濃度下降50%;F層下部降30%以上;電子濃度減少30%,溫度降20%,變化是很快的。從1997年3月9日的觀測得出,200千米以下電離層(E層和F1層)完全受日食控製,往上受控製減弱。日全食期間臭氧的柱總量有些減少,近地麵濃度減少較明顯。

日全食對地磁場有影響,尤其月球本影帶的磁擾更為顯著。日全食也影響地麵大氣電場。

有的學者作了日食的生物“實驗”,例如,1954年6月22日波蘭發生日全食,誌願隊的觀察得出,哺乳動物(如狗、貓)不受日食影響,鳥類顯露焦慮跡象,尤其是全食帶的雲雀和麻雀停止鳴叫,昆蟲的日食反應更明顯,蜜蜂回巢,飛蛾出現,蝴蝶停歇在草地上,這些結果得到1961年2月15日等多次日全食觀察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