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麼時候中國人開始如此關注月亮呢?
大概從西漢起,月亮開始成為人們寄托情思、抒發情懷的載體。《卉詩十九首》中有“明月皎夜光,促織鳴東壁。玉衡指孟冬,眾星何曆曆”以及“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都是明月烘托出一種幽靜寂寥的環境氛圍。
正是因為月亮能寄托相思,於是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更是意義非凡。每年的中秋之際正應該舉家團圓,家家戶戶有歡聲笑語,華夏大地一片祥和。可是古人們,經常會麵臨著人生的顛沛流離,居無定所,與親人間常常會聚少離多,因此他們麵對月亮的時候,有相思更有離愁。
1·中秋傳說之一:後羿射日
傳說中後羿和嫦娥都是堯時候的人,天上有十個太陽同時出現在天空,把土地烤焦了,莊稼都枯幹了,一些怪禽猛獸,也都從幹涸的江湖和火焰似的森林裏跑出來,在各地殘害人民。
人間的災難驚動了天上的神,天帝命令善於射箭的後羿下到人間,協助堯解除人民的苦難。後羿帶著天帝賜給他的一張紅色的弓,一口袋白色的箭,還帶著他的美麗的妻子嫦娥一起來到人間。
後羿立即開始了射日的戰鬥。他從肩上除下那紅色的弓,取出白色的箭,一支一支地向驕橫的太陽射去,頃刻間十個太陽被射去了九個。隻因為堯認為留下一個太陽對人民有用處,才攔阻了後羿的繼續射獵。這就是有名的後羿射日的故事。
但是後羿的豐功偉績,卻受到了其他天神的妒忌,他們到天帝那裏去進讒言,使天帝終於疏遠了後羿,最後把他永遠貶斥到人間。受了委屈的後羿和妻子嫦娥隻好隱居在人間,靠後羿打獵為生。
關於後羿之死,戰國時思想家孟子(約前372~前289),所著《孟子》和西漢初年劉安(前179~前122)門客編成的《淮南子》都說他是被恩將仇報的徒弟逢蒙暗害的。暗害的手段記載各不一樣,有的說是用桃木大棒打死的,有的說是用暗箭射死的。總之這位蓋世英雄死在陰謀家的手裏。
還有一種說法,後羿死後英魂不滅。變成了打鬼的鍾馗神。是我國著名史學家顧頡剛(1893~1980)根據《淮南子》等古書的記載考證出來的。這種說法,實際上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對這位不幸死去的英雄的無限懷念。
2·中秋傳說之二:中秋拜月
相傳後羿射日後,其蓋世神功吸引了不少人慕名前來投師學藝。後羿的妻子,名叫嫦娥。她本來和後羿是一對恩愛夫妻,但現在的後羿除了要處理日常的事物和教授徒弟,就漸漸冷落了嫦娥。平時,她呆在後宮感到十分的孤單。嫦娥吃下了王母娘娘給的不老藥,突然覺得自己的身子變得輕飄飄的,竟然離開了地麵,又衝出窗口,向天上飛去,飛到了月亮上的廣寒宮裏。
悲痛欲絕的後羿,仰望著夜空,忽然他驚奇地發現,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潔明亮,而且有個晃動的身影酷似嫦娥。
後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愛的後花園裏,擺上香案,放上她最愛吃的食品鮮果,遙祭在月宮裏的嫦娥。
後人就此逐漸演變出了中秋拜月的習俗。
3·中秋傳說之三:吳剛斫桂
關於中秋節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月亮上的廣寒宮前的桂樹生長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邊有一個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後,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攏了。幾千年來,就這樣隨砍隨合,這棵桂樹永遠也不能被砍倒。據說這個砍樹的人名叫吳剛,是漢朝西河人,曾跟隨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錯誤,仙人就把他貶謫到月宮,日日做這種徒勞無功的苦差事,以示懲處。李白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的記載。
4·中秋傳說之四:朱元璋與月餅起義
中秋節吃月餅相傳始於元代。當時,中原廣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十分嚴密,傳遞消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便想出一計策,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子裏麵,再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起義的那天,各路義軍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達就攻下元大都,起義成功了。消息傳來,朱元璋高興得連忙傳下口諭,在即將來臨的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信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的佳品。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便在民間流傳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