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問》是從先秦時代流傳下來的綜合天文文獻,在科學上有著重要的曆史地位。《天問》是屈原思想學說的集粹。屈原(約公元前339~約前278)。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政治家,“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全書372句1553字,對於自然現象、古史傳承、神話故事等提出問題,表現出作者對宇宙的探索精神,也體現了作者的宇宙觀和認識論。
《天問》在第一部分中對自然結構提出問題。也就是對宇宙起源、天體結構和日月星辰運行發問。
1·《天問》中月中玉兔的神話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人們對這句話的理解有很大分歧,關鍵在於對“顧菟”二字的解釋,有人將其釋為顧盼的兔子,有人應用楚語“於苑”釋為虎。前者應該就是月中有玉兔觀念的來曆。按照“菟”為“兔”的解釋,《天問》這句話的含義為:月亮貪圖什麼好處,腹中竟有玉兔。
《天問》中月中嫦娥的故事
《淮南子·覽冥訓》曰:“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羿娥竊以奔月。”羿娥即嫦娥。因此,《天問》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羿如何能從西王母那裏得到不死仙藥,為什麼又不牢牢收藏好呢?以致被嫦娥吞吃了不死仙藥奔向了月亮。說不清從何時開始,嫦娥又被說成是羿的妻子。
《天問》對大地形狀的認識還處於天圓地方的“蓋天說”階段,天體包括日月在內,都是在地平麵以上作環繞運動。古人認為,太陽隻有運動到地麵一定的範圍才能見到日光,越出這個範圍就是黑夜。在屈原看來,大地並不是正方形,南北要比東西更長一些。上古時由於交通工具的限製,人類的活動範圍狹小,但盡管如此,還是懂得除通常所知道的冬寒夏熱的氣候外,還知道有冬天炎熱、夏天寒冷的地方。
《天問》對天與地的描述
九州安錯?川穀何灣?
天何所遝?十二焉分?
東流不溢,孰知其故?
日月安屬?列星安陳?
東西南北,其修孰多?
出自湯穀,次於蒙汜。
南北順墮,其衍幾何?
自明及晦,所行幾裏?
昆侖縣圃,其尻安在?
夜光何德,死則又育?
增城九重,其高幾裏?
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
四方之門,其誰從焉?
女歧無合,夫焉取九子?
西北辟啟,何氣通焉?
伯強何處?惠氣安在?
日安不到?燭龍何照?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
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
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何所冬暖?何所夏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