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月亮文的傳承(1 / 2)

唐朝——唐明皇進月殿

唐玄宗(685~762)(唐玄宗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姓李,諱隆基,又稱唐明皇。

“唐明皇進月殿”出自明代小說家淩蒙初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之七“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禪鬥異法”:

詩曰:燕市人皆去,函關馬不歸。

若逢山下鬼,環上係羅衣。

另據《唐逸史》記載:唐玄宗與申天師及道士鴻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興起遊月宮之念,於是天師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雲,漫遊月宮,但宮前有守衛森嚴,無法進入,隻能在外俯瞰長安皇城,在此之際,忽聞仙聲陣陣,清麗奇絕,宛轉動人!唐玄宗素來熟通音律,於是默記心中。這正是“此曲隻應天上有,人間哪得幾回聞!”

日後唐玄宗回憶起月宮仙娥的音樂歌聲,自己譜曲並編舞,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宋朝

據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中秋夕,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裏,嬉我連坐至曉”。

另據金盈之(約1126年前後期在世)《新編醉翁談錄》記載:“傾城人家子女不以貧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飾之,登樓或於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宋朝在杭州另有一特殊的中秋景觀,即錢塘觀潮。由於錢塘江口地形類似一漏鬥,每當海潮湧至,受到漸進漸狹的地形影響,波浪便重重疊疊堆積成一道水牆,聲勢蔚為壯觀。蘇東坡在杭州任佑府時,曾作過一首《中秋夜觀潮》,描述觀潮人數之眾多,及潮水洶湧之氣勢:

定知玉兔十分圓,已作霜風九月寒。

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

萬人鼓噪懾吾儂,猶似浮江老阿童。

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渾在浪花中。

《武林舊事》中的另一段文字則更具體的描述了潮水震撼天地的磅薄氣勢:“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直至今日,錢塘觀潮仍是浙江省中秋節最具特色的觀光據點。

明清

田汝成(約1540年前後在世)的《西湖遊覽誌餘》“熙朝樂事”記載,明人多於中秋節以月餅相饋贈,取其圓形的“團圓”之義。夜晚則設賞月之宴,或攜帶酒食至湖海之畔遊賞。劉侗、於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1635)卷之二則詳細描述了中秋祭月的供品:月餅必須是圓的,所供的瓜果則必須切成如蓮花般的牙瓣。街市出售月光紙,上麵繪有月光遍照菩薩,下繪月輪桂殿,有一兔立,搗藥於其中。祭月後將月光紙焚燒,所供的果餅分給家中的每一成員。中秋節又是團圓節,所以縱使有歸寧的女子,也必定於此日返其夫家團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