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明人賞月的盛會,則有張岱(1598~1671)所描述的《陶庵夢憶》卷五的“虎丘中秋夜”:
虎丘(今蘇州虎丘)八月半,土著流寓、士夫眷屬、女樂聲伎、曲中名妓戲婆、民間少婦好女、崽子孌童及遊冶惡少、清客幫閑、侯僮走空之輩,無不麟集。自生公台、千人石、鵝澗、劍池、中文定祠下,至試劍石、一二山門,皆鋪氈席地坐,登高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天暝月上,鼓吹百十處,大吹大擂,十番鐃鈸,漁陽摻撾,動地翻天。雷轟鼎沸,呼叫不聞。更定,鼓鐃漸歇,絲管繁興,雜以歌唱。皆“錦帆開,澄湖萬頃”同場大曲,蹲踏和鑼絲竹肉聲,不辨拍煞。更深,人漸散去,士夫眷屬皆下船水嬉,席席征歌,人人獻技,南北雜之,管弦迭奏,聽者方辨句字,藻鑒隨之。二鼓人靜,悉屏管弦,洞蕭一縷,哀澀清綿,與肉相引,尚存三四,迭更為之。三鼓,月孤氣肅,人皆寂闃,不雜蚊虻。一夫登場,高坐石上,不簫不拍,聲出如絲,裂石穿雲,串度抑揚,一字一刻。聽者尋入針芥,心血為枯,不敢擊節,惟有點頭。然此時雁比而坐者。猶存百十人焉。使非蘇州,焉討識者。
明人拜月時用的“月光紙”,到了清朝,改了個名字叫“月光馬兒”。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1906)記載:“月光馬者,以紙為之,上繪太陰星君,如菩薩像,下繪月宮及搗藥之兔。人立而執杵,藻彩精致,金碧輝煌,市肆間多賣之者。長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頂有二旗,作紅綠,笆或黃色,向月而供之。焚香行禮,祭畢與千張、元寶等一並焚之”。
清代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所以拜月就成了婦女的專利,家中的主婦忙著拜月。中秋節前幾天,街市上都會賣“兔兒爺”。兔兒爺的起源約在明末。明人紀坤(約1636年前後在世)的《花王閣剩稿》:“京中秋節多以泥摶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狀,兒女祀而拜之”。到了清代,兔兒爺的功能已由祭月轉變為兒童的中秋節玩具。
兔兒爺的來曆
在古時候,忽有一年,北京城裏鬧起了瘟疫,幾乎每家都有人得了病,可就治不好。月中的嫦娥看到人間如此情景,心裏十分難過,就派身邊的玉兔去為百姓們治病。玉兔變成了一位少女,挨家挨戶地走,每到一處就換一身裝扮,一會兒是男人裝束,一會幾又是女人打扮……玉兔治好了很多人的病。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後,玉兔就回到月宮中去了。人們為了感謝玉兔,就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被民間親切地稱為“兔兒爺”。
它們中有騎虎的,有乘鳳的,還有披掛著鎧甲的。
每到農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兔兒爺,擺上好吃的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