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風移動的方向,往往取決於作用在台風上的動力。我們把作用於台風的動力分為內力和外力兩種。在台風範圍內,因南北緯度差距所造成的地轉偏向力差異引起的向北和向西的合力就是作用於台風的內力。一般說來,台風的範圍越大,風速越強,內力也就越大。外力則是台風外圍環境流場對台風渦旋的作用力,也就是北半球副熱帶高壓南側基本氣流東風帶的引導力。在台風形成時內力起主導作用,而在台風移動時,外力則是主導作用力,正是這個原因,台風的移動基本上是自東向西的。由於受副熱帶高氣壓的形狀、位置、強度變化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台風移動的路徑是多種多樣的。就拿北太平洋西部地區台風移動路徑為例,它的移動路徑大致有三條:
①西進型:這條路線多發生在10~11月。台風從菲律賓以東開始一直向西移動,途經南海最終在中國海南島、廣西或越南北部地區登陸。
②登陸型:這種台風對我國的影響比較大。台風自東南向西北方向移動,先在我國台灣島登陸,再穿過台灣海峽,在中國廣東、福建、浙江沿海第二次登陸,並在登陸過程中逐漸減弱為熱帶低壓。
③拋物線型:這一路線多發生在5~6月和9~11月。這一類型的台風先向西北方向移動,在接近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的時候,並不登陸而改向東北方向移動,最終達到日本附近,路徑呈拋物線形狀。這類台風最終大多會變性為溫帶氣旋。
一般來說,台風形成後會移出源地,經曆一個發展、成熟、減弱和消亡的演變過程。一個成熟的台風,高度大約為15~20千米,氣旋半徑通常為500~1000千米,由外圍區、最大風速區和台風眼三部分構成。外圍區的風速由外而內逐漸增加,有螺旋狀雲帶和陣性降水;最大風速區的降水最強烈,平均寬度為8~19千米,它與台風眼之間有一個環形的雲牆;台風眼位於台風中心區,直徑約10~70千米不等,平均為45千米左右,形狀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台風眼區的風速和氣壓最低,該區域的天氣表現為無風、少雲和幹暖。風眼是不斷變化的,它隨著台風的加強而逐漸縮小、變圓。有些台風沒有風眼,如弱台風、發展初期的台風,在衛星雲圖上常無台風眼。
5.台風的命名
台風的命名始於20世紀初。據說,第一個給台風命名的人是一個澳大利亞預報員。20世紀早期,人們經常以他們不喜歡的政治人物給熱帶氣旋命名,借此,氣象員就可以公開地戲稱它了。其中最有意思的是西北太平洋台風的命名。1945年,人們開始正式以人名為台風命名,不過那時候隻用女人名。後來這種命名方式遭到了女權主義者的反對。於是,從1979年起開始用一個男人名和一個女人名交替使用的方式給台風命名。這樣一直持續到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世界氣象組織台風委員會第30次會議在香港舉行。會議決定,從2000年1月1日起,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熱帶氣旋采用具有亞洲風格的名字命名。新的命名方法是先製定的一個命名表,按順序年複一年地循環重複使用下去。命名表中共有名字140個,分別是由世界氣象組織所屬的亞太地區的柬埔寨、中國、朝鮮、中國香港、日本、老撾、中國澳門、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菲律賓、韓國、泰國、美國以及越南等14個成員國和地區提供的。14個國家或地區各自提供10個名字,再把這140個名字分成10組,每組的14個名字,再按成員國英文名稱的字母順序依次排序,按順序循環使用。這就製定出了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熱帶氣旋的命名表。同時,保留了原有熱帶氣旋的編號。具體來說,在名字的選取上,每個名字都不超過9個字母,其發音簡單;各個名字在其語言中的含義上都沒有不好的意義;各個名字對成員都沒有傷害並得到了所有成員的認可;任何一個名字都不是商業機構的名字,不含有攻擊或者廣告之類的性質。
瀏覽整個台風命名表,幾乎不再使用人名,而且台風的名字似乎與災難不再有什麼聯係,大多數使用的是一些文雅的詞語,如動物、植物、食品名字等,更有一些名字是形容詞或者出自某些美麗的傳說,如中國提供的玉兔、悟空、杜鵑等。曾在我國登陸的“科羅旺”是柬埔寨提供的,在當地語言中“科羅旺”是一種樹的名字,而“莫拉克”則是由泰國提供的,在泰國語言中“莫拉克”是綠寶石的意思。菲律賓提供的名字“伊布都”,則是煙囪或將雨水從屋頂排至水溝的水管的意思。給台風一個褒義的名字,從表麵上來看,這似乎與台風災害並不協調,然而據相關專家介紹,台風帶來的不僅僅是狂風驟雨,也會造福人類。在高溫酷暑時節,台風的光臨不僅可以緩解旱情,而且還有解除酷熱的作用。由此,在全麵認識台風的同時給它一個文雅的名字也無傷大雅。
實際上,台風的實際命名使用工作是由日本氣象廳東京區域專業氣象中心負責的。具體工作是這樣的,一旦日本氣象廳將西北太平洋或南海上的熱帶氣旋確定為熱帶風暴強度的時候,就要根據列表給它命名,與此同時,還給它一個四位數字的編號。這個編號的前兩位是台風發生的年份,後兩位為該台風在本年中發生的順序號。如0604,就是指2006年第4號熱帶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