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昆蟲的偽裝術
昆蟲用很多的招數來保護自己,躲避天敵。有些昆蟲把各種騙術手段運用得爐火純青。有的狐假虎威,虛張聲勢;有的討好強者,尋求保護;有的則喬裝改扮,惟妙惟肖。
美國佛羅裏達州的窄尾小灰蝶有一個偽裝的頭,鳥類往往看不準哪一個是它真正的頭而啄不準,它才僥幸生還。馬達加斯加蟑螂一遇險情,就“嘶嘶”大叫,往往使敵手嚇一大跳,然後趁機溜之大吉。其實這聲音不過是它身體兩側小洞排出空氣的聲音。
有一種梟蝴蝶翅上有酷似貓頭鷹的眼睛的大斑點,當它突然展翅露出翅下斑點時,可恐嚇和趕走捕食者。
蚜蠅顏色、體形、飛行的姿態都很像蜜蜂,甚至也像蜜蜂一樣,當受到驚擾時也擺出要螫人的樣子,嚇跑對手。其實它根本沒有螫人的能力,這隻是恫嚇而已。骷髏鷹蛾之所以能順利地從好鬥的蜜蜂那裏偷到蜜吃,也歸功於騙術。它爬到蜂房,發出短促的“吱吱”聲,這聲音與蜂王發出的聲音幾乎相同,它還發出特殊的氣味,起到穩定蜂群的作用,憑此騙術,便可自由出入蜂房而不致受到攻擊。
灰蝶科的幼蟲討好螞蟻,腹部能分泌螞蟻愛吃的汁液,作為回報,螞蟻把幼蟲銜入蟻穴,使幼蟲免遭傷害。
竹節蟲是昆蟲中的“巨人”,它成蟲的體長可達8~12厘米,無翅不善飛,這是一大缺憾,但它巧妙地彌補了這一點。它倚仗騙術躲過不知多少雙敏銳而饑餓的眼睛。竹節蟲身體修長,前胸短,中、後胸長,觸角和前足疊在一起伸向前方,整個身體就像有分枝的竹子或樹枝。當它發現周圍的危險後,隻要在枝條間一動不動就極難被發現了,無須找隱蔽所,何況它還能變換身體的顏色來更好地偽裝自己。在萬分危險的情況下,更可拿出“假死”絕技,從枝條間跌落下來後,僵直不動,活像掉下的一段枯樹枝,這往往能救它一命。
許多昆蟲以特殊的體色、體態來保持與生活環境的一致性,以此保護自己。一些動物則以特殊的手段進行自衛。
2.昆蟲也會搞竊聽
情報在戰爭中的作用不言而喻,而美國科學家最近發現,在植物與昆蟲的“戰爭”中,昆蟲為應付植物即將采取的防禦計劃,也會“竊聽”植物發出的求救信號,提早做好準備。
植物在被昆蟲啃食時,會產生一些化學物質,一是吸引這些昆蟲的天敵來捕食昆蟲;二是告知植物自身防禦係統加強“軍備”,製造對昆蟲有毒的物質。這時昆蟲也會在體內製造出解毒劑。“兵貴神速”誰勝誰負,就看誰的動作快。
美國伊利諾伊大學的科學家發現美洲棉鈴蟲的幼蟲在芹菜製造出毒素前,能搶先一步準備好“解毒劑”。芹菜被美洲棉鈴蟲的幼蟲啃食時,會產生茉莉酮酸酯和水楊酸酯等化學警報信號,促進植株內毒素的合成。而美洲棉鈴蟲幼蟲會“截獲”這些信號,棉鈴蟲幼蟲體內有四個稱為“細胞色素P450”的基因會被激活,在植物產生毒素前,製造出解毒劑,使棉鈴蟲幼蟲得以繼續它們的芹菜“大餐”。研究人員說,根據植物發出的化學信號,棉鈴蟲的幼蟲甚至能預知植物將產生何種毒素,製造出合適的解毒劑。這一成果進一步體現了植食性昆蟲與植物間的微妙關係,將給害蟲控製工作帶來新啟發。
3.昆蟲的“信息化時代”
利用靈敏的嗅覺器官識別一些信息化合物是昆蟲傳遞信息的主要形式。昆蟲利用氣味傳遞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學語言”。化學信號在昆蟲種群內、種群間個體聯係以及食物、產卵場所和配偶選擇過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眾所周知,稻螟之所以專門以水稻為食,是因為水稻能釋放一種被稱做“稻酮”的引誘物質;菜粉蝶愛好在十字花科植物上產卵,也因為這類植物具有芥子苷這種引誘信號。為了呼喚配偶,雌蛾用腹端腺分泌的性誘外激素氣味作“甜言蜜語”,能被距離數百米以外到1000米左右的雄蛾所感知。蜜蜂習慣過“大家庭”生活,其家庭成員間的“通訊聯係”,甚至各種級別的分化和形成,不少都與“化學語言”有關。
不像高等動物那樣,昆蟲具有專門用來聞味的鼻子,它們的嗅覺器官大多集中在頭部前麵的那對觸角上。生長在觸角上的化學物質感受器官,是它們的嗅覺器官。不同種類昆蟲的觸角形狀不同,長在上麵的嗅覺器官樣子也不一樣,有的像板塊,有的像凹下去的空腔,有的呈尖錐形,有的就像雞毛撣子。一些雄蛾的感受器就像電視機上的天線,是羽毛狀的,可左右上下不停地擺動,以接受來自不同方位的氣味。據科學家們驗證,蜜蜂一根觸角上的感受器可多達3×103~3×104個。家蠶雄蛾的一根觸角上,約有1.6萬個毛狀感覺器。它們接受氣味的能力非同小可。舞毒娥的雄性可感受到500米以外雌蛾釋放出來的氣味。有一種飛蛾能感受到幾裏以外同種異性的氣味,它的嗅覺敏感程度非常高。螞蟻是人們經常見到的生活在地穴中的社會性昆蟲。螞蟻出巢尋找食物,總要先派出“偵察兵”。最先找到食物的,在返巢報信的途中,遇到同巢的成員時,先用觸角互相碰撞,然後再用觸角聞幾下地麵,通過氣味信息,“偵察兵”不但傳遞了食物的體積大小、存在的方向和位置,而且也指出了通向食物的路徑。螞蟻的這種“通信”方式,隻是在同一種昆蟲之間使用,被稱為“信息化合物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