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素又分為種內的(外激素)和種間的(他感作用物質),前者包括性誘外激素、性抑製外激素、標跡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和群集外激素,後者包括協同素、利它素、利己素等。昆蟲對這些物質的感受又可以分為嗅覺(空中傳播)和味覺(接觸感受)等形式。
4.自衛防範的奇怪招式
(1)避重就輕
大蚊子可斷其肢體而逃得性命,從而逃避敵人的危害。大蚊子的腿又細又長,非常醒目,抓住或碰到後很容易脫落,而蟲體本身並不會受到傷害,卻可借機逃走。
蝴蝶的大多數眼斑能吸引鳥一類的捕食者去捕捉,即使損壞了,也不會危及蝴蝶的生命,有些還能正常活動,因此這些眼斑被認為是起防禦作用的“目標區”。在灰蝶科的許多種類中,眼斑與結構特征相結合,在後翅內角處形成一個“假頭”。翅的這一部分常延伸出小尾突。這些蝴蝶在棲息時,翅合攏並摩擦引起尾突振動,就好像是頭部的觸角在活動一樣。
(2)強力護衛
每年危害大量木材的白蟻防衛本領更為高強。兵白蟻具有一對硬而銳利的大顎,是強有力的護衛武器,同時分泌毒液,塗在敵蟲被它咬破的皮膚傷口上,使受傷敵蟲一命嗚呼。
(3)裝死逃生
你見過“死”過的蟲還能活過來的嗎?那是蟲在裝死。如果你到麥田裏去,隻要稍稍觸動一下麥葉,停在葉子上的黏蟲幼蟲或麥葉蜂,卻把身體一卷而滾落到地上去了,有時甚至你還沒有碰到麥子,它們也是“紛紛落地”。如果你到菜田裏,菜葉上的甲蟲也一樣,手還不曾捉到它,它已經滾落到菜心裏去了。我們把這些現象都稱為假死性。
難道昆蟲果真聰明地知道有人要去捉它,趕快裝死嗎?當然不是,昆蟲的假死性實際上是一種很簡單的刺激反應。因為當它們的眼睛或身體上的感覺毛感受到周圍環境有些變動,神經就會發出信號,使昆蟲的渾身肌肉收縮起來。昆蟲肌肉一收縮,原來停在植物上的足就會縮起來,它的身體就再也停不住了,所以就自己滾落了下去。你要不信,可以注意看看,裝死的昆蟲的足都是收得緊緊的,真死的昆蟲的足大多數都是鬆開的。用這個方法也可以辨別一隻蟲子是真死還是假死。
假死是昆蟲躲避敵害的一種方法。例如鳥要啄食昆蟲,可是鳥還不曾飛到蟲子身旁,風已經先讓昆蟲感覺到了。等鳥落下來,蟲子已經滾落掉地了。
(4)可惡的“放屁蟲”
在緊急情況下,步甲(步行蟲)可以從肛門連續發射“炮彈”——過氧化氫、醌、酶等化學反應產生的高溫液態毒液,把強大的敵人轟得屁滾尿流。也許愛玩蟲的人們都領教過它的厲害,因而給它起了個綽號,叫“放屁蟲”。
5.豐富多彩的昆蟲語言
我們知道,通過語言或手勢、眼神人類進行交談和表達思想、傳遞感情。雖然昆蟲屬於較低等的動物,它們的“語言係統”也遠遠不能與人類的語言係統相媲美,但作為動物界中種類最多、個體數量最大的昆蟲,一定需要自己的“語言”,而且還具備了眼睛、“嘴巴”(口器)、“鼻子”(嗅覺器官)和“耳朵”(聽覺器官)等應用“語言”的條件,因此可以借助顏色、聲音、氣味和動作等進行“對話”,特別是用於傳遞覓食、防衛和避敵等信息。
昆蟲的語言一般可以分為視覺語言、化學語言、聲音通信和光語言信號。其中視覺就是通過舞蹈、色彩來傳遞信息。比如蝴蝶會用舞蹈來表示求愛,而蜜蜂通過八字舞來相互交流。
昆蟲傳遞信息的主要形式,是利用靈敏的嗅覺器官識別一些信息化合物。昆蟲利用氣味傳遞信息的方式,叫做“化學語言”。這個前麵已經提過,不再重複。
通過聲音傳遞信息是昆蟲的一種“語言”形式。昆蟲雖然不能用嘴發出聲音來,卻可以充分運用身體上的各種發聲器官來彌補這一不足。昆蟲雖無鑲有耳輪的兩隻耳朵,但它們有著極為敏感的聽覺器官。昆蟲的特殊發音器官與聽覺器官密切配合,就形成了傳遞同種之間各種“代號”的聲音通信係統。
巧妙地利用閃光(燈語)進行通信聯絡是一些渺小昆蟲的傳遞信息方式。螢火蟲是昆蟲中具有這種通信方式的代表。夏日黃昏,在山澗草叢和灌木林間,常見有一盞盞懸掛在空中的“小燈”,像是與繁星爭輝,又像是對對情侶提燈夜遊。如果你用小網,把“小燈”罩住,便會看到它是一種身披硬殼的小甲蟲。由於它的腹部末端能發出點點熒光,人們給它起了個形象的名字——螢火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