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奇形怪狀的幼蟲
(1)負囊行動的蓑蛾
蓑蛾的幼蟲吐絲織成各種形狀的蓑囊,囊上黏附斷枝、殘葉、土粒等,幼蟲棲息其中。行動時,負囊移動,將頭、胸伸出。老熟幼蟲將囊用絲懸掛在植物上,在囊內化蛹。雌蛾終身棲息在蓑囊內,無翅。雄蛾羽化後從囊的下端飛出,雌蛾羽化後仍在囊內,伸出頭、胸,等待雄蛾飛來交尾並產卵在囊內。幼蟲危害林木、果樹、穀類作物和蔬菜。
(2)魔花螳螂
魔花螳螂有時也被人們稱為螳螂之王。獲得這一頭銜的理由很簡單,魔花螳螂外表美麗,體型獨特,數量稀少,是所有模擬花朵的螳螂種群中體型最大的一種。
蘭花螳螂是花螳螂的一種,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從名字我們不難猜出,蘭花螳螂的外形看上去像是一朵蘭花。它們會躲藏在與自己外形類似的花朵上,靜候美味可口的昆蟲主動送上門來。
巨駱駝蜘蛛會用爪子捕獲體型不及蜘蛛綱動物的獵物,腳張開後有5英寸長,生長在中東、墨西哥和美國的沙漠地帶。它們因為捕食被駱駝屍體腐肉所引來的其他昆蟲而常常在駱駝屍體附近被發現,因此得名駱駝蜘蛛。它們素以移動迅速著稱昆蟲界,移動速度可達到每小時10英裏(約合每小時16千米)。
2.才藝雙全本領高
(1)抓舉冠軍
人人皆知吊車的無比威力,但它吊舉的能力卻不及自身的重量。真正的“抓舉冠軍”並不屬於看似強大的吊車,也不屬於人類,而是在空中飛翔、靠捕捉其他有害小蟲為食物的蜻蜓、金龜子和盜虻。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捉來一隻身體健全的蜻蜓,讓它抓住相當於體重20倍的食物。用線把蜻蜓的胸部捆好,然後將蜻蜓輕輕提起,蜻蜓竟然能夠靠足的抓力,抱緊食物達15分鍾之久。我們也曾看到蜻蜓捕捉比它體積大5倍以上的天蛾成蟲,飛離地麵數米,然後停留在樹梢上嚼食。
大花金龜可以抓起比自身的重量大53倍的324克的重物。盜虻在“抓舉競賽”中也不示弱,能捕捉到比它身體長1倍、重2倍的負蝗,用足輕而易舉地抓吊著,飛向遠處。
昆蟲不但抓舉能力強,而且抓得很牢固,如果想把它抓住的食物拿掉,並不容易,強行奪取,有時甚至將腿拉斷它也不肯鬆開。
(2)跳高跳遠“名將”
跳蚤又小又扁的身材顯得那麼其貌不揚,它的身體呈棕褐色。跳蚤會跳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一隻普通的跳蚤一跳可達20~30厘米,是體長的200倍,這就相當於人跳躍360米左右的高度。它雖然算不了昆蟲中的跳高冠軍,也可謂一流的“跳高健將”了。而且,跳蚤堪稱昆蟲中的“跳遠冠軍”,跳遠距離創造了50厘米遠的紀錄。
然而科學家經過長期的觀察研究卻發現,跳蚤根本不會跳。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原來跳蚤的祖先是一種有翅昆蟲,這種昆蟲進化成跳蚤後,原來翅膀中所含的一種有彈性的膠狀蛋白質就聚集在後足的肌肉纖維中。當肌肉繃緊後,會使膠狀蛋白質收縮而產生巨大的爆發力,於是跳蚤就像離弦之箭被彈射出去,直到幾十厘米的高處。由此可見,跳蚤行動時不是跳躍,而是彈躍。
跳蚤的特點是腿節粗壯,後足發達。它跳躍前先將有些彎曲的脛節靠近腿節,然後猛然收縮腿節上的拉肌和脛節上的提肌,並借助跗節與地麵的反衝力,將身體彈向空中和遠方。為了增加後足的彈力,起跳前前足和中足同時向後下方蹲去,起到了助跳作用。
(3)雙料冠軍
有一種巨型竹節蟲生活在印尼的森林裏,體長達33厘米,在昆蟲王國100萬種成員中獨占鼇頭,“世界上最長昆蟲”的桂冠非竹節蟲莫屬。
竹節蟲是最善於偽裝的昆蟲,具有高超的隱身術。當它趴在植物上時,裝扮成被模仿的植物,或枝或葉,以自身的體形與植物形狀相吻合,惟妙惟肖,如不仔細端詳,很難發現它的存在;同時,它還能讓自身完全融入到周圍的環境中,根據光線、濕度、溫度的差異改變體色,使鳥類、蜥蜴、蜘蛛等天敵難以發現它的存在而安然無恙。竹節蟲奇特的隱身生存行為,又比其他擅於擬態的昆蟲技高一籌。此項隱身術的桂冠當然亦為竹節蟲所擁有。這樣一來,“雙料冠軍”的桂冠送給竹節蟲便是當之無愧的了。
(4)“五項全能冠軍”
在昆蟲中,像螻蛄一樣能夠把遊泳、疾走、飛行、挖洞和鳴叫集於一身的昆蟲,可以說是絕無僅有,雖說它樣樣不精,難以獲得單項冠軍,但還稱得上是“五項全能”的好手。
①海陸空“全能”
凡是在農村生活過的人,螻蛄對他們來說並不陌生。每逢插秧季節,當大田灌滿水後,常把螻蛄的家園衝毀,於是它們紛紛從地洞中出來逃命。有的在水麵上遊泳,有的在田埂上疾走,一到晚上,它們紛紛向燈光處飛行,真是會遊、善跑、能飛的“海陸空”全能型健將。
②高效的“挖洞機”
關於螻蛄驚人的挖洞本領有個傳說。很早以前,有個橫征暴斂、欺壓百姓的皇帝,百姓被他壓榨得實在無法生活下去了,便聯合起來造反。他們拿起鋤頭扁擔衝進皇宮,皇帝聞訊從後門驚慌地逃跑了。追趕的人群喊聲震天,皇帝驚慌失措,正在無處躲藏的時候,看見路旁有個螻蛄挖的土洞,就一頭鑽了進去,躲過了這場“滅頂之災”。後來皇帝為報答救命之恩,賜給螻蛄一塊地,讓它隨意吃地上的禾苗。故事雖為虛構,螻蛄挖洞能力的強大可是千真萬確的。
螻蛄挖洞的特殊本領,主要依靠它胸部生長著的那對又粗又大的前足,上麵有一排大釘齒,很像是專門用來挖洞的釘耙。
螻蛄挖洞時,先用前足把土掘鬆,然後便靠著中足和後足的推力,尖尖的頭用勁往裏鑽,堅硬寬大的前胸,一起一伏地把挖鬆的土擠壓向四周。就這樣挖呀,鑽呀,壓呀,一條條隧道便形成了,真可謂“工夫不負有心人”。
螻蛄在地下挖的隧道,深的可達150厘米,淺的也有六七厘米,而且一夜之間竟然能挖掘出200~300厘米長。往往從地麵的一端到達另一端,構成一條縱橫交錯的地下交通網,洞中套洞,洞洞相連,像是地道網。在通道中途,其貌不揚的螻蛄還築有產卵房、育嬰室、儲糧倉。有了地下這樣溫暖濕潤的家,它們便可以舒舒服服地過上一個快樂而漫長的冬天了。
③並不高明的“歌唱家”
你知道嗎,螻蛄還會鳴叫呢!不過,它學著蟋蟀和螽斯那樣“摩翅而歌”,在地下傳出沉悶的“咕咕”之聲,然而結果卻難登大雅之堂。聽到這不雅之聲,有人誤以為是蚯蚓在叫呢,其實蚯蚓是根本沒有發聲功能的。螻蛄所以鳴叫,純粹是引誘雌蟲前來相會,是雄蟲的求愛信號。
④螻蛄的危害
除了掘土打洞,造成水田流失外,螻蛄最大的危害是破壞植物生長。由於它的食性很雜,凡莊稼地裏植物的根、莖它都愛吃,如大豆、麥類、玉米、高粱、棉花、煙草、粟子、蔬菜等,所以是農業上的大害蟲,屬地下害蟲之列。螻蛄屬直翅目,螻蛄科,俗稱“拉拉蛄”、“土狗”。通常一年一代,雌蟲一次產卵85粒,年產卵200粒左右。產卵後雌蟲不再離開,擔負起護卵和哺育若蟲的職責,直到它的子女們獨立生活。螻蛄終年生活於地下,隻有在傍晚和淩晨才爬到地麵上活動,當太陽升起後,它們又轉入地下。
3.昆蟲裏的“氣象兵”
人們每天都要關注天氣預報,來適時地增減衣物,安排自己的生活,躲避自然災害。對於昆蟲來說,氣象預報同樣重要。你聽說過昆蟲中有“氣象哨兵”,能對氣候的變化進行預報的事情嗎?見於記載的昆蟲預報氣象可比氣象台早得多。我國古代的一些詩書可以為證。殷代甲骨文的“夏”字,就是一個以蟬的形象為依據的象形字。蟬開始鳴叫就是表示天氣要變熱了,可見人們早就把蟬和夏季聯係在一起。我們的祖先在農曆中把全年分為24個節氣,其中“驚蟄”是在農曆2月間。古人經過對昆蟲的長期觀測,知道到了“驚蟄”這個時候,一切越冬昆蟲就要蘇醒,開始活動了。
我們的祖先總結出以候蟲記時的規律,把昆蟲的活動與季節和月份聯係起來,從而記入書籍中。如《詩經·七月》篇中有:“五月螽斯動股,六月沙雞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之句。意思是:五月螽斯開始用腿行走;六月“沙雞”(紡織娘)的兩翅摩擦發出鳴聲,同時也可飛行;八月到了住戶的屋簷之下;九月即進到屋裏了;十月蟋蟀就得鑽到熱炕下了。
根據某些昆蟲的活動情況或鳴聲,有經驗的人能來預測短期內的天氣變化及時令。例如,眾多蜻蜓低飛捕食,預示幾小時後將有大雨或暴雨降臨。其原因是降雨之前氣壓低,一些小蟲子飛得也低,蜻蜓為了捕食小蟲,飛得也低。螞蟻能預感到未來幾天內的天氣變化,對氣候的變化也特別敏感。據說氣象部門根據各種不同螞蟻的活動情況,將天氣分為晴天型、陰天型、幹旱型、大雨型、冷空氣型等幾種不同類型,用來預測未來幾日內的天氣情況。
(1)晴天型
小黑螞蟻外出覓食,巢門不封口,預示24小時之內天氣良好。
(2)陰天型(4~6月份)
各種螞蟻下午17時仍不回巢,黃螞蟻銜土築壩,圍著巢門口,估計四五天後有連續4天以上的陰雨。
(3)冷空氣型
出現大黑螞蟻築壩、遷居、封巢等現象;小黑螞蟻連續4天築壩,預示未來將有一次冷空氣到來。
(4)大雨、暴雨型(4~9月份)
出現大黑螞蟻間斷性築壩3天以上,並有爬樹、爬竹現象;黃螞蟻銜土築壩,氣象預報有升溫、升濕、降壓等現象,未來48小時有一次大雨或暴雨。
(5)幹旱型
大黑螞蟻從樹上搬遷到陰濕地方,並將未孵化的卵一起搬走,預示未來有較長時間幹旱。當然,用螞蟻預測天氣,仍需參考當地氣象資料,才能達到準確程度。
4.昆蟲王國的“飛行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