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奇特的昆蟲(2 / 3)

在昆蟲這個盛產飛蟲的家族裏麵,蜻蜓的飛行技術也是首屈一指的。在夏秋的雨前雨後,大隊的蜻蜓如同精心編排過的戰鬥機群一樣飛來飛去。

蜻蜓的腹部細長,兩對翅膀又薄又透明,纖細的頭頸更顯得輕盈靈巧,因此蜻蜓的身體結構非常適合飛行。蜻蜓的飛翔速度極快。在飛行中,它的兩對寬大的翅膀保持平衡伸展,前翅拍打翻騰空氣,在空氣中產生快速旋轉的小旋渦,而後翅則從這種渦流的自旋中獲得能量,形成了較大的升力。蜻蜓翅膀每秒振動達20~40次,每小時能飛150千米。它飛翔的速度和奔馳的火車差不多,能和世界女子100米短跑冠軍的速度相媲美,讓人歎為觀止。蜻蜓還是出色的特級飛行員,動作幹淨利落,姿態優美華麗。它時而盤旋,時而垂直,時而疾飛,時而滑翔。

在昆蟲行列裏,蜻蜓飛翔的速度同樣名列前茅,遠程飛行更是驚人。它在海上長途飛翔時,如果半路上沒有地方著陸休息,就必須忍受疲勞和饑渴一直向前飛翔,否則就毫無生路而葬身魚腹!因此,有些蜻蜓居然能飛行1000千米。在昆蟲世界裏,蜻蜓飛行速度和耐力確實首屈一指,所以,蜻蜓是當然的“飛行之王”了。

(1)為何蜻蜓總是停留在枝頭或葉頂?

蜻蜓的飛行速度極快,就像是一架輕巧靈活的小飛機,它可達每小時150千米左右。蜻蜓的飛行本領雖然很高,但是到了地麵上,它幾乎連走路都不會。因為它的6隻腳太纖細了,不能支撐身體走路,它停下來休息時想改變一下身體的位置,必須要重新起飛一次才能做到。在休息時翅膀仍舊外伸,即不能折疊翅膀,所以它們停留的地方要有相當的空間,多半是在枝頭或葉頂。

蜻蜓可以分為蜻蜓類的差翅亞目和豆娘類的束翅亞目,另有將日本大綠和在印度發現的一種蜻蜓等兩種劃為間翅亞目。蜻蜓是有翅亞綱裏麵最原始的昆蟲,也是大型昆蟲。世界上約有5000種,我國約有300種,最常見的蜻蜓有碧偉蜓、黃蜓和豆娘3種,這3種蜻蜓基本上代表了蜻蜓目的各個科,即代表了大型、中型和小型蜻蜓。

(2)蜻蜓和飛機

人類早期的飛機,機翼在飛行時常常發生震顫,甚至導致折翼。人們在研究蜻蜓飛行平穩的原因時發現,蜻蜓的翅痣部位有兩塊對稱型板,能有效消除翼板在氣流中的震顫。人們在取得蜻蜓翼型的空氣動力學數據後,模擬蜻蜓的翅膀,在飛機的相應部位也安置了兩塊翼板,從而解決了飛行時機翼的震顫問題。

(3)蜻蜓點水是在做什麼?

夏秋季節,人們在公園裏的水塘附近經常可以看見蜻蜓在水麵上飛來飛去,常常還會把尾巴伸進水裏插來插去,老人常說這叫“蜻蜓點水”。那麼,蜻蜓點水是在做什麼呢?這就要從蜻蜓的生育特性說起了。蜻蜓是不全變態昆蟲,一生要經過卵、幼蟲(稚蟲)、成蟲三個階段。蜻蜓的卵是產在水裏的,稚蟲也是在水裏生活的。池塘中的蜉蝣或蚊子的幼蟲是蜻蜓稚蟲的食物。所以蜻蜓產卵時要把尾巴探進水裏,每點一次就產下一些卵。不知道的人以為它們是在戲水,其實它們是在為繁衍下一代而忙碌呢。

5.凶狠好鬥的“俠客”

螳螂專吃害蟲,是一種凶狠好鬥的昆蟲,是昆蟲中的俠客,又稱刀螂。螳螂是大型的昆蟲,體長一般在6厘米左右,頭部成三角形,上麵有1對大複眼和3個小單眼,看上去凶光畢露。頭上有一堆細細的觸角,胸部有2對翅膀。螳螂有3對足,最酷的是它的前足粗大呈鐮刀狀。螳螂是有名的昆蟲突擊手,經常埋伏在草叢中伺機捕食其他昆蟲。

螳螂的卵像小石子一樣,別具一格。雌螳螂將卵產在樹枝表麵,既不把卵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在交尾後第二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泡沫狀物質,然後在上麵順次產卵,這種泡沫狀物質很快凝固,形成堅硬的卵鞘,這種卵鞘又防震又防水。卵鞘可入藥稱“桑螵蛸”或“螵蛸”。第二年的夏天一到,從卵鞘中就會孵化出數百隻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

在很多的文學作品中都會提到雌螳螂在交配時會吃掉自己的“丈夫”,這究竟是不是事實呢?經過科學家的研究,事實可能沒有人們所想象的那麼離奇。

早在1984年,兩名科學家裏斯克和戴維斯雖然同樣在實驗室裏觀察大刀螳螂交尾,結果出乎意料,在30場交配中,沒有一場出現“吃夫”。但是與以前相比,對實驗做了一些改進,他們事先把螳螂喂飽吃足,把燈光調暗,而且讓螳螂自得其樂。人不在一邊觀看,而改用攝像機記錄。他們首次記錄了螳螂複雜的求偶儀式:雌雄雙方翩翩起舞,整個過程短的有10分鍾,長的達2個小時。裏斯克和戴維斯認為,以前人們之所以頻頻在實驗室觀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為在直接觀察的條件下,失去“隱私”的螳螂沒有機會舉行求偶儀式,來消除雌螳螂的惡意,而這個儀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須進行的一項重要環節。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實驗室喂養的螳螂經常處於饑餓狀態,雌螳螂饑不擇食,把“丈夫”當美味。為了證明這個原因,裏斯克和戴維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係列實驗。他們發現,那些處於高度饑餓狀態(已被餓了5~11天)的雌螳螂根本無心交媾,一見雄螳螂就撲上去抓來吃。處於中度饑餓狀態(餓了3~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媾,但在交媾過程中或在交媾之後,會試圖吃掉配偶。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雌螳螂則並不想吃配偶。可見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動機是因為肚子餓。但是在野外,“吃夫”還是可能發生的,因為雌螳螂並不是都能吃飽肚子的。在1992年,勞倫斯在葡萄牙對歐洲螳螂的交配行為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觀察到的螳螂交尾現象中,大約31%發生了“吃夫”行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處於中度饑餓,吃掉雄螳螂,對螳螂後代也的確有益,1988年的一項研究已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和沒有吃掉配偶的雌螳螂相比,它們的後代數目要多20%。裏斯克和戴維斯也承認,歐洲螳螂發生的“吃夫”現象可能比其他地方的螳螂更為普遍,是它們給螳螂帶來惡名。但是,雄螳螂很顯然不是心甘情願地被吃的。

事實上,在世界上1500多種螳螂中,隻有屈指可數的幾種會有“吃夫”的現象發生。而在交配完成以後,雌螳螂也會在產完卵的不久就會死去。可以說“夫妻二人”都是為了繁殖下一代而付出了生命。

6.盔甲武士——甲蟲

(1)螢火蟲發光的秘密是什麼?

在夏天的夜裏,螢火蟲閃著綠色的幽光飛來飛去,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這讓它成為文人騷客筆下的寵兒,在中國的詩詞中留下了很多關於螢火蟲的名篇。古人認為螢火蟲是腐草化成的。晚唐詩人杜牧就曾有“於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的詩句流傳至今。那麼螢火蟲究竟是怎樣的生物呢?

由於螢火蟲體內一種稱做蟲熒光素酶的化學物質與氧氣相互作用,從而產生光亮,因此在夜晚,人們可以看到螢火蟲一閃一閃地飛行。這種被稱做蟲熒光素酶的化學物質像開關一樣啟動這種反應,當螢火蟲產生蟲熒光素酶的時候,這種反應就開始了,螢火蟲便會發出一閃一閃的光亮。螢火蟲的發光,簡單來說,是熒光素在催化下發生的一連串複雜的生化反應,而光即是這個過程中所釋放的能量。由於不同種類的螢火蟲,發光的形式不同,因此在種類之間自然形成隔離。螢火蟲中的雌蟲無發光器或發光器較不發達,絕大多數的種類是雄蟲有發光器。雖然我們印象中的螢火蟲大多是雄蟲有兩節發光器、雌蟲有一節發光器,但這種情況僅出現於熠螢亞科中的熠螢屬及脈翅螢屬。因為像中國台灣地區的窗螢,雌雄都有兩節發光器,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雌蟲為短翅型,而雄蟲則為長翅型。

由發光細胞、反射層細胞、神經與表皮等組成螢火蟲的發光器。如果將發光器的構造比喻成汽車的車燈,發光細胞就有如車燈的燈泡,而反射層細胞就猶如車燈的燈罩,會將發光細胞所發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所以雖然隻是小小的光芒,在黑暗中卻讓人覺得相當明亮。

由於反應所產生的大部分能量都用來發光,隻有2%~10%的能量會轉為熱能,所以當螢火蟲停在我們的手上時,我們不會被螢火蟲的光給燙到,有些人稱螢火蟲發出來的光為“冷光”。

(2)叩頭蟲的秘密

有一種叫叩頭蟲的昆蟲生活在莊稼地裏,人們有時可以遇到它。當它受到驚嚇時,它會仰麵朝天地躺在地上,然後突然把身體一縮後彈起來,在空中完成前滾翻,穩穩地落在地上後逃之夭夭。要解開這個謎並不難,我們隻要捉來一隻叩頭蟲,認真地觀察一番,看看它是怎樣“跳高”的,就能真相大白。

叩頭蟲之所以“跳”得高,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它的秘密武器是它的前胸腹有一個像合葉似的部件。當叩頭蟲腹朝天,背朝地躺在地麵上時,它便將自己的頭用力向後仰,拱起體背,在身下形成一個三角形的空區,然後猛然收縮體內的背縱肌,使前胸突然伸直,這時候,它的背部就會猛烈撞擊地麵,在反作用力的作用下,叩頭蟲的身體就會被猛然彈向空中。

(3)為什麼說七星瓢蟲是益蟲?

七星瓢蟲是鞘翅目瓢蟲科昆蟲,又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花大姐”,是捕食性天敵昆蟲。像半個水瓢一樣,身體呈卵圓形,背部拱起。頭黑色、複眼黑色,內側凹入處各有一個淡黃色點。觸角褐色,口器黑色。前胸背板為黑色,前上角各有一個較大的近方形的淡黃地。小盾片黑色,鞘翅紅色或橙黃色,兩側共有7個黑斑;翅基部在小盾片兩側各有一個三角形白地。體腹及足黑色。七星瓢蟲是著名的害蟲天敵,成蟲可捕食麥蚜、棉蚜、桃蚜、槐蚜、介殼蟲、壁虱等害蟲,可大大減輕樹木、瓜果、各種農作物遭受害蟲的損害。七星瓢蟲每年可以繁殖六七代,每隻七星瓢蟲一生可以吃掉1萬多隻危害莊稼的蚜蟲,實在是農民防治害蟲的最佳幫手。七星瓢蟲是益蟲,保護七星瓢蟲就是保護我們的森林和莊稼,我們要注意保護它。

①七星瓢蟲的飼養—人工飼養

如果人工飼養七星瓢蟲,首先要解決飼料問題。有條件的話可以到野外采集蚜蟲,作為它的天然飼料,但這種方法費時多,有時還不易采到。所以可以用人工培養大量蚜蟲,滿足七星瓢蟲食用。可用蠶豆苗人工培養蚜蟲。當分栽的蠶豆苗長出3~4厘米高時,把野外采集的少量蚜蟲放在豆苗上,在室溫20℃~30℃、相對濕度60%~70%的條件下培養10~15天,蚜蟲就能大量繁殖,這時就可用蚜蟲作七星瓢蟲的飼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