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名作的誕生
center與疾病進行抗爭
在健康狀況不佳的情況下,奧斯特洛夫斯基不停地思索自己該怎麼辦。對一個積極向上、對生活充滿熱情的人來說,要他放棄工作,那是不可想像的。他想到自己肢體殘廢了,但還有大腦,用大腦為鬥爭作一份貢獻,這不是很好嗎?想到這裏,他決定寫一部書,把自己經曆過的鬥爭生活記錄下來,以此教育比自己更年輕的人。
但是寫書既需要有生活,也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寫作技巧。如何去獲得這些東西呢?他想到了學習。他參加函授大學的廣播課程,每天看書,做作業,盡管病痛折磨著他,但他全然不顧。他的身體愈來愈糟,更得抓緊時間,否則把所剩不多的時間浪費了,就太可惜了。他“發狂”地閱讀,一天十幾二十個小時地讀,用了很短的時間,涉獵了大量國內外名著,使自己的文化素養迅速得到提高。
在此基礎上,他嚐試寫一本關於騎兵部隊戰士英勇事跡的中篇小說,可惜的是這部手稿在寄給戰友看的過程中丟失了,多少心血被白白浪費了,他心疼得要命。但是對一個意誌堅強的人來說,愈是困難,愈要向前,他決定一切從頭開始,重新構思一部新的大型作品,作品要能反映第一代蘇維埃人是如何生活和鬥爭的。
但這時,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右眼炎症嚴重發作,並使另一隻眼睛受到感染,視力幾乎完全喪失。這對要以寫作為鬥爭武器的他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怎麼辦?撤退嗎?那不就等於死亡嗎?不!眼睛不能看東西了,還有手嘛,他可以憑借手的觸摸,來辨別物體、文字。他製作了一塊特殊的木板,上麵有一個個空格,用手摸著把字寫在裏麵,但即使這樣,他還是常常把幾個字寫重在一個格裏而變得模糊不清。他妻子回憶說,奧斯特洛夫斯基經常把嘴唇咬破,鉛筆折斷,但始終沒有停下手裏的筆。
1931年10月,在曆經了常人難以想像的磨難以後,《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第一部手稿終於誕生了。小說首先在《青年近衛軍》雜誌上連載,編輯部還邀請作者繼續寫第二部,同時,莫斯科無產階級作家協會接受他為會員。
1935年6月,小說第一、二部合訂成單行本出版,立即被搶購一空,而且很快被翻譯成多種外國文字,在世界各國廣泛流傳。
巔峰之作
center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奧斯特洛夫斯基短暫的一生,主要作品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暴風雨所誕生的》兩部長篇小說,特別是他的成名作《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成就最為突出,被公認為是他一生的“巔峰之作”。
從主題方麵看,它有三個突出方麵:
一是壯闊的時代畫卷。作品描寫了從十月革命到經濟建設時期、前蘇聯最初年代裏的各種激烈矛盾和殘酷鬥爭:紅軍剛剛在當地建立政權不久,德軍便來了;德國人走了,白匪彼得留拉盤踞在那裏,政權頻繁更替。
隨後,紅軍展開了與白匪的奮戰,取得勝利後,又迎來了轟轟烈烈的經濟建設的鬥爭:破壞與反破壞、走私與反走私、黨內官僚主義與機會主義興風作浪,更有與大自然的搏鬥等等。
二是革命理想和革命英雄主義,這方麵集中體現在中心人物保爾身上。戰場上他英勇殺敵,建設開始後,他又是哪裏有困難就出現在哪裏,特別是他身殘後,與疾病鬥爭,頑強工作,體現了一個革命者的高度責任心和事業心。
三是生命的價值在於奉獻。保爾為革命出生入死,身殘後仍不忘奉獻。
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來看,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有著鮮明的典型性,有著相當的自傳性。保爾的生平經曆,大體與奧斯特洛夫斯基本人的經曆相一致:如童年做工,參加革命後的成長過程,身殘後堅持寫作等等。正因為這樣,人物形象特別真實生動,正如魯迅說的:隻有血管裏流出來的才是血。保爾形象的成功塑造,正好說明藝術源於生活,沒有生活,沒有真實感情,無論作者如何發揮想像,其結果必然是蒼白無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