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狄更斯(1 / 3)

英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1812年—1870年)

小傳

英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出身貧寒,十歲開始當童工,他首次把貧民窟、小客棧、貧民收容所寫進文學作品。

《匹克威克外傳》是他的成名作,《奧列佛·退維斯特》是他的第一部社會小說,《董貝父子》、《大衛·科波菲爾》是他19世紀40年代的代表作,以後又完成三部重要作品:《艱難時事》、《雙城記》、《偉大的期望》。

狄更斯創作題材廣泛,從多方麵暴露了英國資本主義社會的醜惡、黑暗,但他不同意暴力革命,主張用改良手段變革社會。

代表作品

《奧列佛·退維斯特》(長篇小說)

《美國劄記》(散文集)

《馬丁·朱什爾維特》(長篇小說)

《鍾聲》(長篇小說)

《聖誕歡歌》(長篇小說)

《雙城記》(長篇小說)

《我們共同的朋友》(長篇小說)

童年

center過早品嚐生活的苦澀

狄更斯出生在英國南部的普茨茅斯市郊一個海軍軍需部門的小職員家庭。

他的父親受過良好的教育,常給兒子講故事,教他背詩歌,然後把他帶在身邊,出入朋友家或酒店;外出旅遊時,每到一個地方,都會給兒子介紹當地的地理、曆史。

狄更斯性格內向,對文學藝術有一種敏銳的感覺,因而很受一位教士的喜愛,常把他帶到家中,為他講詩,訓練狄更斯朗誦詩歌的能力,這更促進了狄更斯的文學愛好。

狄更斯非常喜歡讀書,十歲時,便讀了名著《蘭登傳》、《湯姆·瓊斯》、《魯濱孫漂流記》等,這使他開闊了眼界,接受了同情下層、反對封建、主張自由平等的思想。後來,他父親因欠債被捕入獄,狄更斯的生活急轉直下。

他們搬到監獄中生活,因為當時英國的負債人監獄可以出租給犯人家屬住,但那裏的條件是可想而知的。

11歲時,經人介紹,狄更斯到一家皮鞋油廠工作,那裏條件十分惡劣,他還經常挨打挨罵,狄更斯為此傷心透了,他問自己:“做童工,這難道就是我一生的出路嗎?”

在皮鞋油廠度過了一年的艱難時光後,他的祖母死了,給他父親留下一小筆財產,靠這筆財產和友人的接濟,他的父親總算被釋放了,狄更斯回到了家裏,並且重新開始上學。

但是這所學校的瓊斯先生不僅沒有真才實學,而且還是個愚蠢無知的家夥,狄更斯非但沒有學到任何東西,反而飽嚐了瓊斯先生的棍棒滋味。

家庭的衰落,生活處境的艱難,使狄更斯過早地飽嚐了人間的黑暗和壓迫,在他心靈深處留下了深深的傷痕,也促使他思想過早地走向成熟。過去在書本上看到的下層人的遭遇,現在有了更深切的認識,但這些對於狄更斯後來的創作倒是大有好處,在思想和生活積累上,都打下了基礎。

創作準備

center文學創作嶄露頭角

為了生活,狄更斯15歲就告別了學校,到一家律師事務所做抄寫員,每天埋在一大堆公文資料中。不過,因為工作關係,使他有機會接觸到經常往來於法院、監獄的一些底層小人物,後來他又到一種特殊法庭——博公堂當記錄員。他親眼目睹了許多有錢有勢的人借助法律手段,使窮人進一步傾家蕩產。這時,狄更斯得到了一張大英博物館的借閱證,他把這裏當成了自修大學,他的文學修養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這樣,他便從生活、技巧、思想三個方麵為日後創作打下了基礎。

1832年,狄更斯在親屬的幫助下進入新聞界當記者。這使他的生活麵更寬了,經常接觸到一些高層人物,知道政界很多大事,特別是一些進步人士的演講,對於促進狄更斯在改革風潮中形成追求民主、改良思想很有好處。記者工作還為狄更斯以後在自己的小說中能夠成功地刻畫出許多栩栩如生的政治人物,描繪社會重大事件的場麵,提供了寶貴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