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陳海龍就讓林聰陪他去趕集。林聰知道,他是要借趕集了解社情,便高興地跟他去了。
集市上人很多,一街兩行都是賣東西的,種種交易都在熱鬧地進行著。
兩人逛了一圈,來到一個黃瓜攤前。陳海龍見攤上的黃瓜又嫩又大,便問賣黃瓜的菜農:"你的黃瓜真不錯!眼下開春不久,在鄉下就能見到這樣鮮嫩的黃瓜。塑料大棚種的?"
菜農答:"上幾次賣的是,這次不是。大棚裏的黃瓜下去了,這是大田菜園裏種的,比前幾天的大棚菜便宜多了。這是外地的農業專家新研發的品種,叫耐寒一號,所以雖不是黃瓜下來的季節,大田裏也能種出這樣的黃瓜。”
陳海龍一聽,覺得新鮮。他沒想到農業科學發展得這樣快,農作物過去沒見過的新品種竟然屢見不鮮!他不由得感慨地說:“太好了!”
茶農望著他:“買些吧?"
陳海龍問:“多少錢一斤?”
菜農答:"前幾天還賣兩塊五,現在降到一塊五了。"
陳海龍向林聰說:"和城裏差不了多少。"又問菜農:"常年種菜?"
菜農答:"是啊。冬天種大棚,天暖和了就在園裏種。比種糧食強。"
陳海龍問:"咱這黃河灘裏的薄沙地,搞塑料大棚合算嗎?"
菜農爽快地回答:"隻要合理施肥,科學管理,薄沙地照樣行。"
陳海龍聽了十分高興:"太好了!一年能賺多少錢?"
菜農說:"我家四口人,六畝多責任田,一年下來嘛……兩萬塊錢吧。"
陳海龍為之驚喜:"挺不錯啊!你們村裏都種菜?"
"哪裏!"菜農說,"冬天的塑料大棚不好種,咱這兒地又薄,技術要求高,弄不好會賠錢哩,多數人都不敢種。全村就我一家。"
陳海龍稱讚說:"你是致富能手啊!"
菜農高興地笑了:"說不上。去山東跟專家學的。"
陳海龍又問:"哪村的?叫什麼名字?"
菜農答:"李莊的,姓李,李善農。"
陳海龍忽然驚喜:"你就是李善啊!這名字早就聽說了。……好,好!"熱情地拍了一下李善農的肩膀說,"把菜種好,好好致富,把村裏人都帶起來。有時間了,我找你拜師去。"
李善農不知道他是新來的鄉長,爽快地說:"別客氣。你既然對種菜熱心,有機會交流交流。拿點菜吃吧?"
"不了。謝謝,再見!"陳海龍一邊向外走一邊向林聰說:“李善農的致富經驗值得推廣。”
兩人向前又走了半條街,陳海龍被一筐杏子吸引了,停下來問賣杏的果農:"你這是什麼杏,這麼早可就上市了?這季節能吃到杏,可是嚐鮮啊!"
果農答:"科學嫁接的新品種,叫早熟杏,個大,肉甜。買些嚐嚐吧?"
陳海龍用手拿起一個。杏鵝蛋樣大,金黃金黃,很好看。"咿,真好!多少錢一斤?"
果農用手指頭比著說:"六塊。"
陳海龍一驚:"喲!這麼貴,能賣出去嗎?"
果農說:"行市好著哩。運到市裏,一斤賣八塊哩。這次熟的少,值不得往城裏送。"
"一棵樹能結多少杏?"陳海龍問。
果農說:"樹棵兒不大,一季共結百十斤。"
陳海龍算著:"百十斤就是六七百塊。一畝地能種多少棵?"
果農答:“才試驗成,還沒能在大田裏種。要是在大田裏種,一畝地大概能種二十棵吧。”
陳海龍驚得心裏一跳:"好家夥,大田試驗要是成功了,一畝地一季就是兩萬多塊呀!你嫁接成的?"
果農不好意思地笑笑:"是。先是受書本上的啟發,後來找不少專家請教,溫室裏試驗了三年,今年才成功幾棵。"
"真不簡單。你是科學家呀!哪村的?叫什麼名字?"陳海龍更加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