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同樣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開創者是老子。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裏(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曾作過周朝守藏室的官員,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被道教尊為教祖。老子主張“無為”,即放棄妄為,不違道而行。《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功能。《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認為一切事物均有正反兩麵。他說,“反者道之動”,指的是對立轉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是指對立轉化。老子認為世間萬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即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老子悲天憫人,同情百姓。他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老子提倡以柔克剛,功成不居,不爭勝等生活策略,充滿了政治智慧。在政治上,老子反對法治、禮治和戰爭,反對大國兼並天下,主張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的恬淡安定生活。
老子是一位智者,他的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的影響。
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莊子的學說涵蓋了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後世將老子與莊子並稱“老莊”,稱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莊子與梁惠王、齊宣王為同一時代的人,比孟子年齡略小,曾做過蒙邑的漆園小吏,生活貧困,卻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請,一生淡泊名利,修身養性,是一位廉潔、正直的人。
在戰國天下大亂時期,莊子憤世嫉俗,內心深處充滿了對世態的悲憤與絕望。
莊子主張宇宙中的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人要融入萬物之中,從而與宇宙相終始。他勸導人們順從自然的法則,重視內在德性的修養。他說,德性充足後,生命自然會充滿一種精神力量。
莊子能在亂世中保持獨立的人格,謳歌逍遙無恃的精神自由。
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貢獻巨大,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莊子被朝廷封為“南華真人”。他的巨著《莊子》被稱為《南華真經》,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極大的影響,被視為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瑰寶。
墨家主要由教師、工匠和士兵等從業人員組成,掌握並重視實用技術。
墨家創始人墨子名翟,出身貧寒,生活儉樸。墨翟的學生和信奉者都是一些苦行者,他們吃藜藿之羹,穿裋褐之衣,形成了一個有嚴密組織的集團,奉其最高領袖為钜子,聽從钜子的一切指揮,並有嚴厲的內部法令。墨家提倡“非攻”,常常幫助弱小國抵禦侵略,赴湯蹈火,死不旋踵。
墨家政治上主張尚賢,即選拔賢人管理政治;主張尚同,即統一“法儀”;還主張兼愛,即兼相愛,交相利。在文化上,墨家講節用、節葬、非樂,建立人人出力的平等社會。在思想上,墨家有濃厚的宗教傾向,主張順從“天誌”,信奉鬼神,但反對“天命”。後期墨家重視對物質世界的認知,形成了樸素的自然觀和理性的認識論。
法家主張法治,講究耕戰,致力於提高軍事實力和行政效率,強化統治,以求對敵國戰爭的勝利。這種強權思想對各國爭雄很實用,因此法家成為戰國諸子中重要的一家。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因與衛公同族,也稱公孫鞅。他“少好刑名之學”,提出了“治”、“富”、“強”、“王”的治國目標,受到秦孝公的重用,主持變法。變法使秦國迅速強大起來,其主要內容有重刑定罪,獎勵軍功,重農抑商,開阡陌封疆,普及縣製,遷都鹹陽,按戶征收軍賦,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等。
法家到了韓非子時,有了更大的發展。韓非子對法家的法、術、勢三派取長補短,綜合運用。他主張加強君主集權,剪除私門勢力,厲行賞罰,獎勵耕戰,謀求國家富強;文化上則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禁止私學。
法家的理論和實踐使秦國終於吞並六國,並成為專製主義中央集權國家。主張嚴刑峻法的法家對中國影響極大,漢朝“儒外法內”即儒家和法家學說並用而倚重法家。
除了儒、道、墨、法幾家之外,名家重視名實之辯,代表人物有提出“白馬非馬”論題的公孫龍子,有常與莊子論辯的惠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