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子百家之學出自周王屬下的百官,也就是王官。自從孔子辦學後,王官之學才流傳到民間,形成了諸子百家。不久,便進入了百家爭鳴的曆史時期,促進了中國古代學術的融合和發展。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的革新變法始於齊桓公、管仲,直到秦始皇統一天下從未停過。齊桓公鼓勵士人暢所欲言,開創了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麵。
戰國時期,齊桓公田午開設稷下學宮,齊威王、宣王禮賢下士,包容百家,言論學術充分自由,齊國因此步入鼎盛時期。
稷下學宮又稱稷下之學,是戰國時期的官辦高等學府。
“稷”是齊國國都臨淄城(今山東省淄博市)一座城門的名稱。“稷下”指齊都臨淄城的稷門附近。稷下學宮位於稷門附近,故稱稷下學宮,是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之地。
稷下學宮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學府。中國學術思想史上這場 “百家爭鳴”是以齊國稷下學宮為中心的。它促成了學術自由、百家爭鳴局麵的形成。
稷下學宮容納了當時“諸子百家”中的各個學派,其中主要的有道、儒、法、名、兵、農、陰陽、縱橫諸家。
稷下學宮彙集了天下賢士多達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學者如孟子、淳於髡、鄒衍、田駢、慎到、申不害、季真、環淵、彭蒙、尹文、田巴、魯仲連、鄒爽、荀子等。尤其是荀子,曾三次擔任學宮的“祭酒”,即學宮最高長官。
當時,凡到稷下學宮的文人學者,齊王一視同仁,不問其學術派別、思想觀點、政治傾向以及國別、年齡、資曆等,誰都可以自由發表學術見解,從而使稷下學宮成為當時各學派薈萃的中心。這些學者互相爭辯、詰難,取長補短,做到了真正的“百家爭鳴”。
齊王采取了十分優禮的態度,封不少著名學者為“上大夫”,並“受上大夫之祿”,即擁有相應的爵位和俸養,允許他們“不治而議論”,“不任職而論國事”。因此,稷下學宮具有學術和政治的雙重性質,既是一個官辦的學術機構,又是一個官辦的政治顧問團體。
稷下學宮的學術博大精深,包含了當時各家各派的思想。就儒學而言,曾在稷下學宮中有影響的儒家學者有孟子和荀子。孟子關於“養浩然之氣”的思想,學者認為是接受了稷下先生宋鈃、尹文“氣論”的影響。至於荀子,則是稷下學宮的最後一個大師,他立足儒家,對稷下學術進行了全麵的批判總結,從人性論、認識論、政治理論、天人關係等諸方麵對稷下學術進行了吸取和修正,從而將諸子學術推向高潮,成為戰國諸子學的真正總結者,其中對後世最有影響的就是荀子的“禮法結合”的政治思想。
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局麵非常有利於各家學說的發展,是我國古代學術發展的黃金時代。
秦始皇在民間焚《詩》、《書》、百家語,而博士職掌的書籍是被保留的。這實質上就是禁止私學,徹底結束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大好局麵。
秦始皇將法家以外的諸子百家統統禁錮,獨尊法術、廢黜百家的做法阻礙了思想文化的進步,推遲了社會的發展。
(二)焚書坑儒導致曆史斷代
秦始皇焚書時,把各國的史書全燒了,大大增加了司馬遷寫《史記》的難度。司馬遷為六國史書未能傳於後世而痛心不已,他在《史記·六國年表序》說:“惜哉!惜哉!獨有《秦記》,又不載日月,其文略不具。”
因此,《竹書紀年》於西晉出土時,身價百倍,受到高度的重視。
《竹書紀年》記載了夏商周的事跡,直到西晉年間才出土。如果此書在秦始皇年間流傳於社會,肯定和其他書籍同歸於盡了。也許秦始皇也燒過《竹書紀年》,而西晉時出土的那部《竹書紀年》在秦始皇之前已經僥幸入土了。
西晉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人盜墓時挖出了竹簡數十車,全用古文字記載,史稱“汲塚書”,即《竹書紀年》。書中有記載夏商周的史書十三篇,晉人初名“紀年”,又稱“汲塚紀年”。西晉中書監荀勗﹑中書令和嶠奉命將散亂的竹簡排定次序,並用當時通用的文字釋文,即初釋本《竹書紀年》,又稱“荀和本”。由於竹簡散亂,而戰國文字西晉時已經不能完全認識,因此爭議很大。到了晉惠帝時期,秘書丞衛恒奉命考訂竹簡,以平息眾議。不久,八王奪位,外族入侵,永嘉之亂爆發,衛恒被殺。所幸,著作郎束皙繼續考訂竹簡,寫成《竹書紀年》,又稱“衛束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