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有焚書而無坑儒之說(2 / 2)

盧敖即盧生,逃跑後隱居於故山。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終因未獲,隻得作罷。故山後改名盧山,山前有盧山洞,內置盧敖塑像。

秦昭王以後,秦王治國不再專用法家,有了儒法並用的傾向,雲夢秦簡給我們提供了這方麵的信息。

雲夢秦簡《為吏之道》強調修身正行,說:“以此為人君則鬼(和柔的意思),為人臣則忠;為人父則茲(慈),為人子則孝……君鬼臣忠,父茲(慈)子孝,政之本(也)。”君懷臣忠,父慈子孝被秦統治者奉為施政原則,這其實是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

雲夢秦簡《封診式》還記載這樣一個案例:父親控告兒子不孝,請求官府將其斷足流放,官府核實後照辦了。由此可知儒家的“孝道”受到秦國法律的維護,已經納入秦國法律係統,成為教化、規範社會的工具。

雲夢秦簡又稱睡虎地秦墓竹簡或睡虎地秦簡,1975年12月在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秦墓中出土,這些竹簡長23.1—27.8厘米,寬0.5—0.8厘米,竹簡上文字為墨書秦篆,寫於戰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內容主要是秦朝的法律製度、行政文書、醫學著作以及關於吉凶時日的占書,為研究中國書法,秦帝國的政治、法律、經濟、文化、醫學等方麵的發展提供了翔實的資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價值。

雲夢秦簡共1155枚,殘片80枚,分類整理為十部分內容:《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編年記》、《語書》、《為吏之道》、甲種與乙種《日書》。

孔鮒是孔子後裔,秦末儒生。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召為魯國文通君,拜少傅。秦始皇通過封爵表達了對儒家思想的尊崇,實質上是肯定儒家思想在治理國家上的價值。

綜上所述,秦始皇兼並天下前後,采取儒法並用、剛柔相濟的政策,希望得到長治久安。

然而,儒生人品不一,荀子曾說:“有俗儒者,有雅儒者,有大儒者。”何謂“俗儒”?荀子說俗儒隻知道簡單地效法古代的聖明君主,擾亂當時社會,胡亂學習一堆荒謬的東西,不懂得效法後代的賢明君主,卻想統一製度,不明白要把禮義置於最高地位,降低了《詩》、《書》的作用。而秦始皇所任用的儒生,俗儒多,雅儒少,大儒一個也沒有。

秦始皇焚書的目的不是滅絕儒學,而是禁止私學。

建議焚書的李斯是儒學大師荀子的門生,懂得儒學的價值,並非要滅絕儒學。他建議焚書是針對民間的藏書,而皇家藏書不在此列。同意焚書的秦始皇在兼並天下的過程中儒法並用,因而才取得了勝利。

秦始皇不糊塗,對儒學的價值一直持肯定態度。盡管秦始皇焚書規模大,但皇家藏書絲毫未受損失。

綜上所述,秦始皇確實焚書了,但他焚書的目的是要禁止私學。這樣,他又倒退到“學在官府”的舊時軌道,便於統一天下人的思想,維護國家統一安定的局麵。

至於“坑儒”,有的學者認為此事根本不存在。

殺戮不同政見者,對於古今中外曆代統治者來說,是司空見慣的,秦始皇當然也不能例外。但他沒有殺儒生,也就是沒有坑儒。

在所謂秦始皇坑儒事件中疑點太多,《史記》中提到名字的都是方士。侯生是韓國出身的方士,盧生是燕國出身的方士。這些方士多年欺騙秦始皇,逃跑前還肆意誹謗,終於惹怒了秦始皇,以致產生了所謂坑儒事件。

但是,在曆史材料中,被坑者的稱謂一直在變化:由方士變為文學方術士,再變為諸生,再變為頌法孔子的儒生。顯然有一隻黑手偷換了曆史的真實內容。

按照秦國的製度,文學方術士有罪要交由禦史處置,接受嚴格的法律審判,依法定罪,怎麼會被活埋呢?但記載中說他們被活埋了。

根據秦朝法律,特別是近年來出土的大量法律文書來看,死刑沒有活埋的案例。編造“坑儒”故事的人不懂法律,結果留下了作偽的漏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