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先說焚書:
秦始皇焚書事件出於司馬遷《史記》,是可信的。
清朝末年,我國學術界出現了一股疑古思潮,一些學者認為秦始皇未曾焚書。
這些學者認為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的記述有頗多不實之處,有溢美或溢惡之詞,如說:“乃令鹹陽之旁,二百裏內,宮觀二百七十,複道甬道相連。”又說:“關內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這樣一來,秦始皇所建宮觀總數竟然近千了!如此規模巨大的“宮觀群”,就是神仙也變不出來的,顯然所記失實了。再說,多年來的考古發掘,從未發現“鹹陽二百裏內,宮觀二百七十”及“關內計宮三百,關外四百餘”的有關遺址。
這些學者認為“焚書令”即使曾經下達,也和當年的“逐客令”一樣,剛一頒布又迅即廢止了。隻不過廢除“逐客令”一事已被載入史冊,而廢除“焚書令”一事則沒有記載。
漢朝建國後,典籍奇缺,曾由朝廷多次下令征求書籍,獻書者多有重賞。於是,人們便懷疑古書都被李斯和秦始皇燒了。其實,這些奇缺的古書是被與秦始皇同時代的項羽燒了。
秦末陳涉起義後,項羽隨他叔父項梁也起兵響應了。陳涉死後,項梁立楚懷王的孫子為王,仍稱楚懷王。秦二世派出大批軍隊增援在前線作戰的大將章邯,章邯大破楚軍,殺了項梁。
章邯殺了項梁之後,以為楚軍不足慮,便北進攻擊反秦的趙國後人去了。趙王率軍迎戰,大敗而逃,進入钜鹿城閉門不出,遣使向楚懷王求救。
這時,楚懷王和諸將約定:“你們誰能搶先攻進關中,滅了秦國,就封誰為秦王。”當時,秦軍尚強,諸將都認為進攻關中是件危險的事,因此都默不做聲。隻有項羽為了給項梁報仇,奮然而起,表示要和劉邦聯合起來打進關中。這時,楚懷王的老將對楚懷王說:“項羽為人粗暴殘忍,所過之地經常屠城。應該派一名長者引軍進入關中,不欺淩百姓,關中才能平定。劉邦為人寬厚,可派他進攻關中,不要派項羽去。”於是,楚懷王隻派劉邦西進,去取關中,而派項羽北救趙國。
劉邦一路東進,勢如破竹,進入鹹陽後,諸將紛紛進入府庫,分財分物,隻有蕭何到藏書閣,將文書和地圖都收藏起來。從此,劉邦對天下用兵的地理形勢了如指掌了。
項羽北上救趙,大敗秦軍,章邯投降了。為了報複,項羽將投降的二十萬秦兵全活埋了。
項羽救趙獲勝之後,本應到楚懷王那兒去報到。但他為了給叔父報仇,又率軍向關中殺來。
不久,項羽也進了鹹陽。為了替叔父報仇,他竟下令屠城,殺了秦王子嬰。接著,又放火焚燒秦宮,烈火衝天,濃煙蔽日,火燒三月不熄。雕梁畫棟化為灰燼,藏書閣中的典籍也全燒光了。
項羽未入鹹陽時,秦朝藏書閣中的典籍還保存著,因此蕭何才有可能從中取出文書和地圖。
一部秦史幾乎全由西漢官吏來寫。秦朝是西漢滅亡的,西漢官吏哪敢歌頌秦朝啊?於是秦始皇成了暴君,罪惡累累,罄竹難書,必須打倒,必須推翻。這是很自然的事。西漢人筆下的曆史能有多少真實性可言,是必須推敲的。他們筆下好多曆史人物必須反複研究,反複核實,還其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