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還應該看到,西漢方麵把宗室公主嫁給匈奴單於為妻的活動,絕大部分也都是在馬邑之謀以前進行的。例如,平城之役結束後不久,當時有很多漢朝將領投降了匈奴,因此匈奴常常到中原來掠奪,這給漢朝造成了很大的禍患。漢高祖劉邦於是命劉敬為特使,把宗室女封為公主,嫁給單於為妻。呂太後當政的時候也奉行與匈奴和親的政策,孝文帝剛剛即位的時候也是如此。即使到了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初,仍然實行和親政策,給予豐厚的賞賜,通關市。但是,自馬邑之圍後,就很少見漢匈和親的記載了。
3.新時期的政策。漢武帝劉徹即位後,漢朝經過七十多年的休養生息,國家無事,如果不遇到水旱之災,人民已經能夠自給自足了,倉庫已經裝滿,政府也有了餘財。此時的西漢國富民強,攻打匈奴所必需的軍資國力已經十分雄厚。
於是,劉徹在這樣的經濟基礎之上,改變了自漢高祖劉邦以來的對匈奴政策。劉徹執行的新的對匈奴政策是:把匈奴趕出漠南、趕出河西,甚至趕出漠北、趕出西域,徹底消滅匈奴。
馬邑之謀是西漢朝廷對匈奴政策的重要轉折點。公元前133年以前,西漢朝廷放下身段向匈奴政權請求和親。漢武帝劉徹即位之後,組織並且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匈戰爭,漢廷開始不理睬匈奴單於反複多次提出的和親要求,決心將匈奴政權徹底消滅。
西漢朝廷的對匈奴政策,無論是納貢和親,還是武力反擊,都是由當時西漢的經濟狀況,匈奴的經濟狀況,以及漢匈雙方綜合力量的對比決定的。經濟條件是政策實施的基礎,如果沒有當時盈實雄厚的經濟基礎,漢武帝劉徹決心再大,也無力去攻擊匈奴。
還有一點需要特別說明,從平城之役到馬邑之謀發生以前,西漢朝廷正是在匈奴政權的強大壓力之下,才製定並且實施了注重發展經濟的政策,並且出現了著名的“文景之治”。在匈奴造成的壓力下,為了報仇雪恥,西漢統治集團上下團結,發展生產,注重農桑,增加人口,使倉庫充實,國力隨之增強。但另一方麵,卻始終在執行著以物資、金錢、美女向匈奴政權求請和親的政策。
漢與匈奴和親是在匈奴強而漢弱的形勢下無可奈何的選擇。這對於緩和匈奴南下騷擾,保證邊境地區的安寧,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它並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匈奴的威脅。雙方雖有匈奴不進入長城以南、西漢不出長城以北之約,但匈奴卻常常違反這個約定,而且每隔幾年就會違約一次,以致漢朝西北邊境不得安寧。尤其是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公元前166年),匈奴14萬大軍進入朝那、蕭關,殺死北地都尉,擄掠大量人口畜產,甚至直接威脅長安。漢朝雖調集大軍反擊,也隻是將掠奪之後的匈奴逐出關外而已。麵對西漢的息事寧人,匈奴卻是肆無忌憚,入關次數更加的頻繁。
文帝後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拒絕和親,進入上郡、雲中,兵鋒直逼長安。為此,賈誼上書漢文帝,反對與匈奴和親。他認為和親就是向匈奴進貢,是以皇帝之尊而向匈奴稱臣。以漢朝這樣廣大的疆域反而被匈奴欺負是一件丟人的事。不過,在與匈奴和親的同時,漢朝也在積極采取措施,加強邊防,抓緊練兵,以加強邊塞防禦力量。
但是,匈奴騎兵南下行動迅速,漢朝如果發兵太少,起不了什麼作用,想多發兵,就得調集其他鎮守地方的軍隊,沒等軍隊調到,匈奴已經搶完跑了。如果在邊境長期駐紮大量軍隊,又花費太大;不設兵力,匈奴又會再來,進退兩難。漢文帝於是聽從賈誼、晁錯等人的建議,招募軍民實邊,如果有人遷到邊境去,或是把糧食運往邊境地區就可以得到一定的官職,如果是有罪的人就可以免除一定的刑罰。同時鼓勵養馬,在西北邊郡設立了30個牧馬所,以繁殖戰馬。
這些措施的實行,大大增強了漢朝邊塞的防禦能力,因而終景帝之世,匈奴都隻是小規模的入侵,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爭。漢武帝即位後,繼續推行漢初以來的和親政策,匈奴自單於以下都親近漢朝,在邊境地區往來不斷。但是,在這種表麵的和平背後,正孕育著更大規模的武力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