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標誌著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我國的封建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其中北方成就尤為突出。生產力的飛躍發展引起了生產關係的革命。春秋戰國時期,井田製(公田)逐漸為封建土地私有製所取代,並最終通過各國變法確立了下來。農業、手工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新興的商業城市不斷湧現。
(一)井田製的瓦解和私有製的產生
井田製的逐漸崩潰和土地私有製的迅速發展,是春秋戰國時期土地製度改革的兩個重要方麵,它們之間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係。
1.井田製逐漸瓦解
井田製是我國古代社會的土地國有製度,西周時盛行。所謂“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規劃、畝積和疆界的方塊田。長、寬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畝積為百畝,作為一“夫”,即一個勞動力耕種的土地。井田規劃各地區不一致。有些地方采用十進製,有些地方則以九塊方田叫一“井”。把九塊方田擺在一起,恰好是一個“井”字形,井田的名稱就是這樣來的。周朝實行井田製,既作為諸侯百官的俸祿等級單位,又作為控製奴隸的計算單位。井田製下的土地一律不準買賣,隻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關係去繼承。耕種井田的農業奴隸也隨著土地隸屬於奴隸主階級所有,終生不得離開土地。
西周的各級統治者把井田分為三類。他們把位於河流附近、背山向陽的平展土地成千塊、上萬塊地留給自己,叫“公田”。因為公田的麵積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驅使奴隸集體耕種。距離城市較近的郊區土地,以田為單位分給和統治者同族的普通勞動者耕種。這部分人因為住在“國”(即城市)裏,叫“國人”。國人不負擔租稅隻負擔軍賦和兵役。這部分人是奴隸社會裏的普通平民,他們表麵上不受剝削,是自食其力的勞動者。但是,奴隸社會的掠奪戰爭是十分頻繁的,他們經常被征調去打仗,自己家裏的田園都荒蕪了,大多數都破產負債。打了勝仗,掠奪來的土地和財富全歸統治者所有;打了敗仗,還有被俘淪為奴隸的危險,困苦不堪。奴隸主把距離城市較遠、土質貧瘠的壞田,分給住在野外的庶人。庶人因住在野外,所以也叫“野人”,奴隸主階級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最愚蠢,所以也管他們叫“氓”。庶人沒有任何權利,隻有給奴隸主耕種井田和服其他雜役的義務。他們每年要先在奴隸主的大田上勞動,然後才準許去耕種自己作為維持最低生活水準的那一小塊土地。
在長期飽受奴役的情況下,公元前841年,發生了一次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革命事件,西周都城鎬京的“國人”發動暴動,趕走了周厲王,成為西周衰落的轉折點,也是我國曆史上有確切紀年的開始。西周的衰落,標誌著井田製逐步走向瓦解。
2.私有製的迅速發展
井田製在變革中徹底被廢除了,伴隨而來的是封建土地所有製的建立及飛速發展,推動了土地製度的極大變革。促使井田製迅速瓦解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私有製的迅速發展。早在西周中期,就有個別貴族為了額外榨取庶民的剩餘勞動,強迫庶民開墾井田以外的空地。這樣開墾出來的田地,不可能是方方正正的,也不可能有一定的畝積,這種瞞著公室、不繳納賦稅的私有土地,叫做私田。到西周末期,私田的存在已相當普遍。開辟和耕種私田,需要大批勞動力,而用奴隸製的辦法已不能調動生產者的勞動積極性。於是,一些順應新形勢的貴族為了調配勞動人手,便改變剝削方式,如向民眾征賦稅使小鬥,把糧食貸給民眾用大鬥;采取擴大地畝,而不增稅額的辦法,收買民心。這樣,奴隸們紛紛從公室逃往私門,封建依附關係產生了。存在於這種封建依附關係下的奴隸,雖然他們的身份還不是自由的,卻不同於庶民。他們可以占有少量的生產資料,獨立經營農業和與農業有關的家庭副業,他們已經是封建農民的前驅了。奴隸的逃亡,使一些國家的公田變成了荒原,井田製再也維持不下去了。公元前594年,魯國實行“初稅畝”,正式廢除井田製,承認私田的合法性。
(1)私田產生
從考古發掘出的文獻資料可以推斷,鐵器的使用始於西周中晚期。春秋時期鐵器使用比較廣泛,到戰國時期,鐵農具的使用已經相當普遍,其堅硬與鋒利程度標誌著我國鐵器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