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經濟發展(2 / 3)

春秋戰國時期,牛耕已經非常普遍了,耕作效率大大提高,這是我國農業技術史上的一次偉大的動力革命,意義重大。

較多地使用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數量的急劇增加,宣告了井田製的崩潰,土地關係向私有化發展。諸侯不得不陸續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

(2)結果及實質

私田的出現宣告了井田製的瓦解,耕種奴隸轉變為封建農民,私田主人成為封建地主。封建土地所有製的剝削方式產生,讓勞動者交出大部分產品,可保留一部分生活用品。私田出現的實質就是生產力的發展導致生產關係的變革。

(二)新的賦稅製度出現

春秋時期的財政改革,首先在齊國進行。齊國是東方的一個大國。周莊王十二年(公元前685年),齊桓公即位,任用管仲改革內政。其中,在田製、田賦方麵實行相地衰征,即根據土地好壞或遠近分成若幹等級,按等級征收田賦(土地稅)。由於稅賦大體均等,從而調動了生產積極性,也有利於緩和階級矛盾。

齊國改革財政的同時,晉國也進行了改革。晉惠公六年(公元前645年)秦晉之間發生戰爭,晉惠公被俘。晉國在大臣的主持下“作爰田”,即把休耕地賣給大家,以獲得民眾的歡心,爭取有更多的人服軍役。這種辦法,開創了以後按軍功賜予田宅的先例。

魯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魯國正式推翻過去按井田征收賦稅的舊製度,改行“初稅畝”。初,是開始的意思;稅畝,就是按照土地畝數對土地征稅。即不分公田、私田,凡占有土地者均須按畝交納土地稅。井田之外的私田,從此也開始納稅。這是三代以來第一次承認私田的合法性,是一個很大的變化。

上述這些改革充分說明奴隸社會的賦稅製度已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它在各國已經開始崩潰。隨著新的封建生產關係的形成,一種新的、適合封建生產關係需要的國家賦稅製度開始形成。

(三)商品經濟的發達

1.青銅鑄造工藝: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從出土文物看,春秋時期最著名的是蓮鶴方壺。

2.冶鑄業:中國最遲在戰國早期已創造鑄鐵柔化處理技術,已能把生鐵鑄件經過柔化處理變為可鍛鑄鐵(即韌性鑄鐵),這又早於歐洲兩千三百多年,歐洲要遲至封建社會末期才開始應用這種技術。當時我國由於生鐵冶鑄技術的發明,鐵的生產率大為提高;又由於鑄鐵柔化處理技術的創造,使得白口鐵鑄造的工具變為韌性鑄鐵,大大提高了工具的機械性能。冶鐵技術得到高度發展,表明當時生產力水平很高,這就可能引起生產關係的變革,促使封建社會較早地形成。

3.漆工藝:春秋戰國以後,漆器工藝日益繁榮。春秋時期的漆器開始使用金屬附件,並有鑲嵌金貝和壓花金箔的作品。戰國時期數量大增,發現地域廣泛,最多的是河南、湖南、湖北地區的楚國漆器和四川青川等地戰國晚期的秦國漆器。

4.紡織業:麻布纖維相當細密。

5.煮鹽業:山西的池鹽、山東的海鹽、四川的井鹽。

6.釀酒業:用曲造酒,“曲”就是我們現在說的酒曲,是指專門用於蒸餾酒釀造的麥曲。

(四)商業城市湧現

春秋戰國時期,由於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城市大批湧現,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齊國的臨淄、楚國的郢和趙國的邯鄲。

(五)水利工程的興修

1.芍陂

春秋時期楚相孫叔敖修的芍陂,是我國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因水流經過芍亭而得名。工程在安豐城(今安徽省壽縣境內)附近,位於大別山的北麓餘脈,東、南、西三麵地勢較高,北麵地勢低窪,向淮河傾斜。每逢夏秋雨季,山洪暴發,形成澇災;雨少時又常常出現旱災。當時這裏是楚國北疆的農業區,糧食生產的豐歉,對當地的軍需民用影響極大。孫叔敖根據當地的地形特點,組織當地人民修建工程,將東麵的積石山、東南麵龍池山和西麵六安龍穴山流下來的溪水彙集於低窪的芍陂之中。修建五個水門,以石質閘門控製水量,水位上漲時就開閘疏導,水位下降時就關閘蓄水,這樣不僅天旱有水灌田,又避免了水多洪澇成災。後來又在西南開了一道子午渠,上通淠河,擴大芍陂的灌溉水源,使芍陂達到“灌田萬頃”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