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經濟發展(3 / 3)

2.西門豹渠

戰國初期的魏國西門豹渠,由西門豹主持興建,也稱“引漳十二渠”,是中國最早的多首製灌溉工程。戰國時期魏國鄴城的漳河經常發生水災,吞沒莊稼,衝毀房屋,當地百姓不堪其苦。鄴城在當時也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地,於是魏文侯就派西門豹去做鄴令。西門豹來到鄴城,目睹一片荒涼,內心十分難過。在經過詳細的詢問調查之後,西門豹發動人民開鑿了十二條渠道,引河水灌溉農田,成功消除了水災。漳水十二渠是我國多首製引水工程的創始,“多首”是指從多處引水,所以渠首也有多個。“十二渠”即修築十二個渠首引水。漳水是多沙河流,多首引水正是為適應這種特點而創造的。多沙河流因泥沙的淤積變化,常使主流擺動遷徙,不能與渠口相對應,無法引水,多設引水口門,就可以避免這樣的弊端。另外,如果一條或一組引水渠淤淺了,還可以用另一條或另一組引水渠來引水清淤。漳水渠設計合理,不但有引灌、洗堿、泄洪的作用,而且易於清淤修護,反映出當時農田灌溉方式的進步。直到漢初,漳水渠仍有很好的灌溉功效。

3.都江堰

都江堰建於公元前256年,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兩千二百多年來,始終發揮巨大效益,實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成都平原之所以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之國”,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創建時的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主體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屬工程構成。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製進水流量等問題,消除了水患,造福於百姓。

4.鄭國渠

水工鄭國在秦修的鄭國渠。鄭國渠是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戰國末年在秦國穿鑿,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46年)由韓國水工鄭國主持興建,約十年後完工。位於今天的涇陽縣西北25公裏的涇河北岸。它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三百餘裏(灌溉麵積號稱4萬頃)。涇河從陝西北部群山中衝出,流至禮泉就進入關中平原。鄭國渠充分利用了關中平原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特點,在禮泉縣東北的穀口開始修幹渠,使幹渠沿北麵山腳向東伸展,很自然地把幹渠分布在灌溉區最高地帶,不僅最大限度地控製灌溉麵積,而且形成了全部自流灌溉係統,可灌田四萬餘頃。鄭國渠開鑿以來,由於泥沙淤積,幹渠首部逐漸填高,水流不能入渠,曆代以來在穀口地方不斷改變河水入渠處,但穀口以下的幹渠渠道始終不變。鄭國渠的作用不僅僅在於它發揮灌溉效益一百餘年,而且還在於它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對後世引涇灌溉有著深遠的影響。

由此可見,春秋時期的經濟是空前繁榮的,其原因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第一,新的社會製度的確立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第二,統治者勵精圖治,不斷銳意創新,調整統治政策,製定並實行發展經濟的獎勵措施。第三,民族融合的趨勢加強。第四,農耕工具和耕作技術的改進、水利工程的興修都帶動了經濟的發展。綜上所述,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秦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經濟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