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群雄爭霸(2 / 2)

諸侯大國爭霸,說明了周朝王權的削弱。自公元前770年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省洛陽市)以後,周朝王室更加衰微。從前是天子統帥諸侯,“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現在這些權力都落到諸侯手裏,新興地主階級紛紛起來奪權。周朝奴隸製處於“禮壞樂崩”的境地。

各諸侯國的統治者為了擴大地盤,掠奪人口和財富,相互爭戰,故有“春秋無義戰”之說。爭霸戰爭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苦難,人民怨恨戰爭,渴望統一。但爭霸戰爭的客觀後果是大國拓展了疆域,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加強了集權的趨勢,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同時又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階級的發展。戰爭又客觀上促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加強接觸,促進了民族融合。

(二)戰國七雄

當秦始皇的先祖正在積極改革,大力發展秦國經濟之時,與它相鄰的超級大國晉國正在悄悄發生著分化。到公元前403年,曾經稱霸中原數年之久的晉國分裂成了韓、趙、魏三國,史稱“三家分晉”。“三家分晉”在曆史上具有非同尋常的曆史意義,它被看做由春秋時代進入戰國時代的標誌性事件。也就是說從公元前403年開始,曆史從此進入了戰國時代。就在晉國衰落之際,秦國已經慢慢成為一個大諸侯國。

三家分晉是指春秋末年,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的事件。一向被稱為中原霸主的晉國,到了春秋末期,國君的權力也衰落了,實權由六家大夫把持。他們各有各的地盤和武裝,互相攻打。後來有兩家被打散了,還剩下智家、趙家、韓家、魏家。這四家中,又以智家的勢力最大。後在相互的征討中,趙、韓、魏三家滅了智家,不但把智伯瑤侵占兩家的土地收了回來,連智家的土地也由三家平分。以後,他們又把晉國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至此,韓(都城在今河南禹縣,後遷至今河南新鄭)、趙(都城在今山西太原東南,後遷至今河北邯鄲)、魏(都城在今山西夏縣西北,後遷至今河南開封)都成為中原大國,加上秦、齊、楚、燕四個大國,曆史上稱為“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紛爭,但這其中又孕育著統一的必然趨勢,民族融合的趨勢大大加強。這主要是因為:第一,從經濟條件來說,由於春秋以來生產力的提高,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各地的經濟聯係在一定程度上加強,四方的物產都運到中原地區進行交換,這給統一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第二,人們渴望統一,農民厭惡割據和混戰帶來的負擔和苦難;工商業者因混戰割據限製其發展而要求統一;地主階級希望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以保護封建地主經濟的發展,統一成為全社會的共同願望。第三,從民族關係上說,經過春秋戰國長期的民族交往和融合,華夏民族形成了一個相當穩定的民族,具有較強的凝聚力。第四,經過長期的爭霸戰爭和兼並戰爭,大國吞並小國,弱肉強食,改變了大國之間的均勢,諸侯國數目減少,形成了區域性的穩定和局部的統一,為大一統提供了條件。所以說春秋戰國時期孕育著大一統的必然趨勢,為秦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