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春秋小典故(1 / 3)

(一)亡羊補牢

這個故事出自《戰國策》。戰國時代,楚國有一個大臣,名叫莊辛,有一天他對楚襄王說:“您在宮裏麵的時候,左邊是州侯,右邊是夏侯;出去的時候,鄢陵君和壽陵君又總是隨從著您。您和這四個人奢侈淫樂,不管國家大事,郢(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縣北)一定會很危險!”襄王聽了,怒罵道:“你老糊塗了嗎?故意說這些險惡的話惑亂人心?”莊辛不慌不忙地回答說:“我確實預感到事情一定會發展到這個地步的,不敢故意說楚國有什麼不幸。但如果您一直寵信這些人,楚國一定要滅亡的。您既然不信我的話,請允許我到趙國躲一躲,看事情究竟會怎樣。”莊辛到趙國才住了五個月,秦國果然派兵侵楚,襄王被迫流亡到陽城(今河南息縣西北)。這時才覺得莊辛的話不錯,趕緊派人把莊辛找回來,問他有什麼辦法;莊辛很誠懇地說:“我聽說過,看見兔子想起獵犬,這還不晚;羊跑掉了才補羊圈,也還不遲。”這是一則很有意義的故事,隻知道享樂,不知道如何做事,其結果必然是慘敗。“亡羊補牢”這句成語,便是根據上麵兩句話而來的,表明處理事情發現錯誤之後,如果趕緊去挽救,時間還來得及。

(二)一鳴驚人

戰國時代,齊國有一個名叫淳於髡的人。他的口才很好,也很會說話。他常常用一些有趣的隱語,來規勸君主,使君主不但不生氣,而且樂於接受。當時齊國的威王,本來是一個很有才智的君主,他在即位以後,卻沉迷於酒色,不管國家大事,每日隻知道飲酒作樂,把國家大事都交給大臣去辦理,自己則不聞不問。因此,政治腐敗,官吏們貪汙失職,各國的諸侯也都趁機來侵犯,使得齊國瀕臨滅亡的邊緣。齊國的一些愛國之士雖然都十分擔心,卻都因為畏懼齊王,所以沒有人敢勸諫。淳於髡想了一個計策,準備找個機會來規勸齊威王。有一天,淳於髡見到了齊威王,就對他說:“大王,為臣有一個謎語想請您猜一猜:齊國有隻大鳥,住在大王的宮廷中,已整整三年了,可是他既不振翅飛翔,也不鳴叫,隻是毫無目的地蜷縮著,大王您猜,這是一隻什麼鳥呢?”齊威王本是一個聰明人,一聽就知道淳於髡是在諷刺自己。但他並不是一個昏庸的君王,沉思了一會兒,毅然決定要振作起來,做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因此他對淳於髡說:“這一隻大鳥,你不知道,它不飛則已,一飛就會衝到天上去;它不鳴則已,一鳴就會驚動眾人,你慢慢等著瞧吧!”從此齊威王不再沉迷於飲酒作樂,而是開始整頓國事。結果全國上下很快就振作起來,到處充滿蓬勃的朝氣。

(三)狐假虎威

戰國時代,在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大將昭奚恤的事情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麼。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向他敘述了下麵這段故事:“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隻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麵尋覓食物。當它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麵有隻狐狸正在散步。它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於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地將狐狸擒過來。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隻狐狸吃進肚子裏的時候,狡黠的狐狸突然說話了:‘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帝極嚴厲的製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狸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鎮定的樣子,心裏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淩人的態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治我們的!這時,狐狸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它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於是便更加神氣十足地挺起胸膛,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麼,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麼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後麵,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得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於是,狐狸就大模大樣地在前麵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地在後麵跟著。它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現走在狐狸後麵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四散奔逃。這時,狐狸很得意地掉過頭去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但它並不知道野獸們怕的是自己,而以為它們是怕狐狸呢!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它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虎威,才能憑借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權掌握在他的手裏,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從上麵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借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者憑借職務上的便利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