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年輕人找到上帝,抱怨上帝沒讓自己受到人們的重視和尊重,上帝就把那位官場失意的人介紹給他,那人於是對年輕人說:“珍惜吧,至少你還年輕,前麵的路還很長。”
是的,每個人的人生都不會太圓滿,每個人的一生都有缺憾,與其抱怨一切,不如珍惜一切。在國外,有一位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僅僅30多歲就已經紅得發紫,譽滿全球,而且還有一個溫柔體貼的丈夫和一個活潑可愛的兒子。一次,她到鄰國開獨唱音樂會,演出結束後,歌唱家一下子被觀眾們團團圍住。人們七嘴八舌地與歌唱家攀談著,其中不乏讚美和羨慕之詞。
在人們議論時,歌唱家隻是在聽,並沒有表示什麼。她等人們把話說完以後,才緩緩地說:“我首先要謝謝大家對我和我的家人的讚美,我希望在這些方麵能夠和你們共享快樂。但是,你們看到的隻是一個方麵,還有另外的一個方麵沒有看到,那就是你們誇獎的活潑、可愛、臉上總帶著微笑的小男孩,不幸是一個不會說話的啞巴,而且,在我的家裏他還有一個姐姐,是需要長年關在裝有鐵窗房間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歌唱家的一席話使人們震驚得說不出話來。這時,歌唱家又平靜地說:“這一切說明什麼呢?恐怕隻能說明一個道理,那就是上帝給誰都不會太多。”
是啊,上帝是公平的,他帶給每個人幸福生活的同時,也會給他們帶去痛苦和缺憾。這些缺憾可能是身體上的一些缺憾、才智上的一些缺失,或者是生活中的一些挫折,麵對這些生活中的缺憾,是反複強調自己的缺憾而在痛苦和自卑中艱難度日,還是正視缺陷,把它當做特別的賜予,安然地享受生活?其實,就看你如何選擇。
每個人的生活都難免會有缺憾,但如果你能積極麵對它,以一種樂觀的心誌去超越這些缺憾,那麼你會發現,美好的生活就在我們身邊。
生活本來就沒有承諾過什麼。它給予的,並不總是你應當得到的,而你所能得到的,是憑你不懈的真誠和執著而得到的。
原諒生活是一種積極有效的生活方式。原諒生活,不是淡漠所有的不公,不是為了超脫凡塵中的恩怨情仇,而是要正視生活的全麵,以緩解和慰藉深深的不幸。相信生活,才能原諒生活,如果你的桅杆折斷,不論是你自己的錯,抑或是生活的錯,都不要再悲哀地守著蕩舟的孤獨。放慢忙碌的腳步
人們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標——財產、虛榮、奢侈的生活——我總覺得都是可鄙的。
——愛因斯坦
現代人總覺得自己的生活疲憊忙碌,而無暇享受此刻美好的生活,是因為我們總是擔心時間不夠,就像我們總是覺得錢不夠一樣。如今,學習停下腳步,享受已經擁有的時間、金錢與愛,是我們生活中重要的一課。
釋迦牟尼在沒有成佛之前,經曆過很多次的磨煉和苦修,從中領悟了許多人生的智慧和真諦。
有一天,釋迦牟尼要進行一次長途的跋涉,他因為急於到達目的地,便無視於路程的遙遠艱苦,隻是努力地趕路。長途漫漫,釋迦牟尼累得精疲力竭,終於,眼看就要到達自己想去的地方了,釋迦牟尼鬆了口氣。就在他心情放輕鬆的同時,他感覺到自己的腳下有一顆小石子磨得雙腳很不舒服。那顆石子很小,小到讓人根本不覺得它的存在。
其實,在釋迦牟尼剛開始趕路不久時,他就已經清楚地感覺到那顆小石子在鞋子裏,不斷地刺痛著腳底,讓他覺得不舒服。
然而,釋迦牟尼一心忙著趕路,也不想浪費時間脫下鞋子,索性便把那顆小石子當做是一種修行,不去理會。
直到這時,他才停下急切的腳步,心想著:既然目的地已經快要抵達了,而又還有一些餘暇,幹脆就在山路上把鞋子脫下來,把腳下的小石子從鞋子裏倒出來,讓自己輕鬆一下吧!
就在釋迦牟尼低頭彎腰準備脫鞋的時候,他的眼睛不自覺地瞄向沿路的水光山色,竟然發現它們是如此的美麗。當下,他領悟了一個重要的道理:自己這一路走來,如此匆忙,心思意念竟然隻專注在目的地上,甚至完全沒有發現四周景色的優美。
釋迦牟尼把鞋子脫下,然後將那顆小石子拿在手中,不禁讚歎著說:“小石頭啊!真想不到,這一路走來,你不斷地刺痛我的腳掌心,原來是要提醒我,慢點兒走,注意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事物啊!”
我們總是想著等我有了某某之後,我會怎樣,我們會為了某個特定的目標不斷地奮鬥、努力,卻從來沒有享受在這個過程中的快樂,因為我們總是想著有了現在的苦,才會有以後的幸福,我們每一刻都在等待,等待著最美的時刻的出現,但卻因此錯過了很多美好的時刻。就像電視劇裏常常出現的那種情形:一個男人或者一個女人為了自己愛的人備受折磨、痛苦不堪,到失去的時候才發現:在自己痛苦的時候那個一直默默地陪在自己身邊的人其實更值得自己珍惜,這個人實際上是自己真正要找的人。
放慢腳步,讓自己停留在一個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隻有現在的地方。當你停止疲於奔命時,你會發現生命中未被發掘出來的美;當生活在欲求永無止境的狀態時,我們永遠都無法體會生活之美。
很多時候人生就像戲劇一樣,很滑稽,我們往往不斷追逐某些東西,為此永遠不知疲憊,但是往往會在最後發現,在自己匆忙趕路尋找風景的時候,卻失去了沿途最美的風景。
知足是幸福的前提
為了要活得幸福,我們應當相信幸福的可能。
——列夫·托爾斯泰知足是靈魂的滋養,知足是幸福的前提。做一個知足的人需要勇氣,需要耐性,更需要智慧。每一個懂得知足的人,都可以把平淡生活過得豐富多彩,都可以找到隱藏在細節中的美好與快樂。
生活中總有那麼一些人喜歡羨慕別人的生活,總愛抱怨自己對生活的不滿。他們忽略了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健康的身體、和睦的家庭、安定的工作、知心的朋友等等,而這些也許正是別人夢寐以求的東西。
人,不應該去強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得不到未嚐不是一種缺憾美。它會使你永遠擁有希望和信心,從而不懈努力去追求。
拋開那些無休止的欲望吧,它隻會令人徒增煩惱。隻有當你知道自己幸福的時候,你才真正是幸福的人。
曾經有人說過這樣一段話:
假如將全世界的人口壓縮成一個100人的村莊,那麼這個村莊將有:
57名亞洲人,21名歐洲人,14名美洲人和大洋洲人,8名非洲人;52名女人和48名男人;30名基督教徒和70名非基督教徒;89名異性戀和11名同性戀。
6人擁有全村財富的89%,而這6人均來自美國,80人住房條件不好,70人為文盲,50人營養不良,1人正在死亡,1人正在出生,1人擁有電腦,1人(對,隻有一人)擁有大學文憑。
如果我們以這種方式認識世界,我們就可以理解下列信息:
如果你今天早晨起床時身體健康,沒有疾病,那麼你比其他幾千萬人都幸運,他們甚至看不到下周的太陽。
如果你從未嚐試過戰爭的危險、牢獄的孤獨、酷刑的折磨和饑餓的煎熬,那麼你的處境比其他5億人更好。
如果你能隨便進出教堂或寺廟而沒有任何被恐嚇、強暴和殺害的危險,那麼你比其他30億人更有運氣。
如果你的冰箱裏有食物可吃,身上有衣可穿,有房可住,有床可睡,那麼你比世界上75%的人更富有。
如果你在銀行有存款,錢包裏有現鈔,口袋裏有零錢,那麼你屬於世界上8%最幸運的人。如果你父母雙全沒有離異,那你就是很稀有的地球人。
如果你讀了以上的文字,說明你就不屬於20億文盲中的一員,他們每天都在為不識字而痛苦。
幸福有時就在我們的手中,但是擁有幸福的我們卻不知道,也不懂得珍惜。人世間的痛苦莫過於去追求自己手中已有的事物,而我們卻為“得不到”常常憂思。
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吧,不要等到失去了才驚覺原來幸福曾經來過。
無論你的生活如何卑微
無論你的生活如何卑微,要正視它,生活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惡語相加。你的生活不像你本人那麼糟糕。
——梭羅
無論你的生活如何卑微,要正視它,生活下去;不要躲避它,也不要惡語相加。你的生活不像你本人那麼糟糕。你最富有的時候,你的生活看上去倒是最貧窮的。
吹毛求疵的人即便在天堂也能挑出瑕疵。要熱愛你的生活,盡管生活一貧如洗。即使身處貧民院,你也可能享受一段愉快、興奮、輝煌的時光。西斜的落日映照在貧民院窗戶上的餘暉,與照射在富貴人家的豪宅上一樣光芒萬丈;門前的積雪一樣在早春消融。我隻看到,一個氣定神閑的人在那裏可以過著自得其樂的生活,抱著振奮樂觀的思想,如同居住在皇宮裏一般。依我之見,城鎮的貧民倒是往往過著最獨立的生活。也許他們十分偉大。對任何事情皆可坦然受之。大多數人認為他們不屑於接受城鎮的施救,但是實際上他們經常使用不誠實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生計,這是更為不體麵的。像聖賢一樣,如同栽培花園中的花草一般來培養貧困吧。犯不著千辛萬苦以求獲得新東西,無論是衣服還是朋友。把舊的翻新,回到它們中去。萬事萬物沒有變,是我們在變。
衣服要賣掉,思想要保留。上帝會證明,你並不需要社會。如果我被終日關閉在閣樓的一隅,如同一隻蜘蛛,隻要我還有自己的思想,那麼世界還是原來那樣大。一位哲人曾說過:“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誌也。”不要急於謀求發展自己,不要讓自己受到各種影響的利用,這全都是浪費。謙卑如同黑暗,展現著天國之光。貧窮與卑賤的陰影籠罩著我們,“看啊!天地萬物在我們的眼界中擴大了”。我們常常被提醒,假使上天賜予我們克洛索斯一樣的財富,我們的目標必須依然保持不變,我們的手段也將維持基本不變。此外,如果你受到貧困的約束,比如買不起書和報紙,你的經驗不過是僅限於最有意義、最為重要的那一部分;你將不得不與那些可以產生最多的糖和澱粉的物質打交道。但是最接近骨頭的地方的生活最甜美,你不可能再成為一個無所事事的人。較高層次上的寬宏大量,不會使任何人在較低層次上獲得損失。多餘的財富隻能夠買多餘之物。人所必需的靈魂是不需要花錢購買的。
我蟄居在一堵鉛牆的角落裏,鉛牆裏澆注了一點鍾銅的合金。在我正午休息的時候,常常有一陣陣嘈雜不堪的喧鬧聲從外麵傳入我的耳中。這是我同代人發出的噪音。我的鄰居向我講述他們與那些知名的紳士淑女之間的奇遇。他們在宴會桌上碰見了哪些顯要人物;但是我對這些事情,如同我對《每日時報》的內容一樣,毫無興致。興趣的對象和談話的主題主要是圍繞服飾打扮和禮節舉止;但是呆頭鵝總歸是呆頭鵝,隨便你怎麼去刻意裝扮它。他們向我不斷嘮叨加利福尼亞和得克薩斯,英格蘭和東西印度群島,來自佐治亞或馬薩諸塞的尊敬的某某先生,全是短暫易逝、曇花一現的事情,直到我幾乎要像馬穆魯克大人一樣從他們的庭院中逃之夭夭。
我喜歡進入我自己的世界——不願引人注目地走在盛大的遊行慶祝隊伍中。而願與宇宙的締造者平等地並肩同行,如果我可以的話——不願生活在這個浮躁不安、神經質的、喧囂忙碌、輕浮淺薄的19世紀。而願隨著19世紀一天天地消逝,或立或坐,思考著。人們在慶祝些什麼呢?他們都參加了某個籌備委員會,時時刻刻盼著某個大人物的演說。上帝隻是今天的輪值主席。韋伯斯特是他的演說家。那些強烈地、合情合理地引起我注意的事物,我喜愛掂量它們的分量,處理它們,被它們吸引——絕不吊在秤杆上來試圖減輕重量——對任何事情不妄加推測,而是完全按照其實際情況來處理:隻走我自己能夠走的那條唯一的道路,在這條路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在打下堅實穩固的基礎之前,就開始著手建造起一座拱門,這不會給我帶來任何滿足。任何地方的底部都是結實的。我們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旅行者問一個男孩,他麵前的這塊沼澤底部是否堅固。男孩回答說是堅固的。可是不久,旅行者的馬深陷沼澤,直到馬的腰部,他對男孩說:“我還以為,你告訴我的是這塊沼澤底部是堅固的。”“是堅固的啊,”男孩回答,“可是你還沒有到達它的底部一半深呢。”社會的泥沼和流沙也是如此,但是隻有少年老成的人才了解這一點。
隻有在一些罕見的巧合中,人們的所想、所言、所為才是對的。我不願成為一個愚蠢的隻是將釘子釘入板條和灰泥中的人,這樣的行為會讓我幾夜都合不上眼睛。給我一把錘子,讓我感受一下釘板條的滋味。不要依賴油灰狀的黏性材料。釘入一個釘子,把它嚴嚴實實地釘牢,即便在半夜醒來,你也會對自己所做的工作感到滿意——即便召喚繆斯女神來了,你對這件工作也毫無愧疚。
這樣,而且隻有這樣,上帝才會伸手幫助你。釘的每一個釘子都應該成為宇宙這一機器中的鉚釘,你才繼續開展工作。
不要給我愛、金錢、名譽,給我真理吧。我坐在滿是佳肴美酒的餐桌旁,受到了無微不至的殷勤款待,但是缺乏的是真誠和真理;我饑腸轆轆地轉身離開這冷淡的餐桌。這種招待冷得像冰塊。我想不必再用冰塊來冰凍它們了。他們告訴我葡萄佳釀的年份和產地的美名,可是我想起了一種他們手上沒有、也無法購得的更年深月久卻更新更純、更光榮的佳釀。他們的風格、豪宅、庭園和“娛樂”,我視之如草芥。我去拜訪國王,但是他讓我在客廳等待,舉止像一個被剝奪了好客能力的人。
我的鄰居中有個人居住在樹洞裏。他的行為真是有王者風範。我若是去拜訪他,一定會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