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致富》一書的作者拿破侖·希爾曾訪問愛迪生。愛迪生做了一萬多次實驗才發明了電燈。希爾問他:“如果第一萬次實驗失敗了,你會怎麼辦?”
愛迪生回答:“我就不會在這兒和你談話了,此刻我會把自己鎖在實驗室做第一萬零一次實驗。”
這個小故事被大多數談到“進取”的演說家作為堅忍不拔的典型例證,他們會說:“每次你打開電燈的時候,都能感受到愛迪生是一個毅力非凡的人。”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我們就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愛迪生是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發明創造的科學家。
希爾沒有給大家講出來的道理是:愛迪生不是把同一個實驗做了一萬次,他是做了一萬次不同的實驗,也就是做了一萬次假設,而且一發現不對就馬上轉換思路,也就是說,他實際上是做了一萬次的半途而廢。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是自古以來人們所尊奉的治學格言,也是世人所推崇的成才之道。然而,不輟努力,持之以恒,隻是一個人成才的因素之一,其他因素如機會、天賦、興趣、悟性、身體狀況等也很重要。如果你鑽研某一學問、學習某項技術或從事某一行業確實很吃力,而且幾經努力都沒有成效,那就不妨學會“放棄”,另辟蹊徑。如此一來,才有更多的機會從“山窮水盡”到“柳暗花明”。
人的一生中難免會遇到或大或小的挫折與不幸,為什麼有的人消沉?有的人頑強?關鍵在於:當路已到盡頭或自覺無路可走時,是否學會了轉彎。
轉彎並不是逃避。有的人做一件事情失敗了,就轉去做別的,就會有人說他沒有毅力。其實天生我材必有用,東邊不亮西邊亮。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繼續失敗。轉彎是為了尋找更好的道路而走向成功。
克裏斯多夫·李維因主演美國大片《超人》而蜚聲國際影壇。但是1995年5月,他在一場激烈的馬術比賽中不幸墜馬,成了高位截癱者。當他從昏迷中蘇醒過來後對家人說的第一句話是:“讓我早點解脫吧。”出院後,為了讓他散散心,舒緩肉體和精神上的傷痛,妻子常常用輪椅推著他外出旅行。
有一次,汽車穿行在蜿蜒崎嶇的盤山公路上,克裏斯多夫·李維靜靜地望著窗外;他發現,當車子即將行駛到無路的時候,路邊都會出現一塊交通指示牌:“前麵轉彎!”或“注意!急轉彎!”而轉彎之後,前方又豁然開朗。山路彎彎,峰回路轉,“前麵轉彎”幾個大字一次次衝擊著他的眼球。他恍然大悟:原來,不是路已到盡頭,而是該轉彎了。他對著妻子大喊:“我要回去,我還有路要走。”
從此,他以輪椅代步,當起了導演。他首次執導影片就獲得了金球獎。他用牙咬著筆,開始艱辛的寫作。他的第一部書《依然是我》一問世,就進入了暢銷書排行榜。同時,他創立了一所癱瘓病人教育資源中心,並且四處奔走為殘疾人的福利事業籌款。
美國《時代周刊》曾以《十年來,他依然是超人》為題報道了克裏斯多夫·李維的事跡。李維在文章中回顧他的心路曆程時說:原來,不幸降臨時,並不是路已到盡頭,而是在提醒你該轉彎了。
生活要適可而止
人最終喜愛的是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
——尼采在人生旅途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坎坷和不幸,如競爭的失敗、家道的中落、不測的病痛和突發的災難;可能會遇到無端的誤解和不公允的際遇;可能會有名利得失和榮辱毀譽;可能會有曆史的傷痕和歲月的滄桑;可能會聽到無中生有的流言飛語,捕風捉影、飛短流長的小道新聞……
如果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那我們不妨揮一揮衣袖,學會淡忘,淡忘所有應該淡忘的一切。淡忘功名利祿,那將使你不會高高在上,不會擁有那種孤獨的高處不勝寒的悲涼;淡忘曾經的痛楚,那將有助於你尋找到另一份真正屬於自己的幸福;淡忘曾經的仇恨,那將幫助你開辟另一條通往成功的大道;淡忘曾經的成功,有助於把你帶往人生新的高峰。
除卻淡忘曾經,生活還需講求一份適可而止的心態。所謂適可而止的生活,是一種知足的生活態度。凡知足者,定能常樂,因知足便不作非分之想;知足便不好高騖遠;知足便安若止水、氣靜心平;知足便不貪婪、不奢求、不豪奪巧取。知足者溫飽不慮便是幸事;知足者無病無災便是福澤。“知份心自足,委順常自安”,這其中的玄機,隻能靠自己去參悟。過分地貪取、無理地要求,隻會徒然帶給自己煩惱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慮企盼中,還沒有嚐到快樂,就已飽受痛苦煎熬。
很多人隻懂得為錯過的太陽流淚,卻眼睜睜地看著群星從眼前消失,最後,一切都成雲煙,一切都成虛無。逝去的如曇花一現,轉瞬成灰,隻刻在記憶中;未來如霧裏看花,虛虛實實無法把握;聰明的人隻會認真把握轉瞬即逝的現在。由此可見,珍惜你擁有的一切,不要為你沒有的東西而抱怨,就會得到幸福。因為幸福就在當下,就在我們身邊。
淡泊以明誌,寧靜而致遠。簡簡單單地生活,簡簡單單地去發覺點滴間存在的小小幸福。幸福就像山坡上靜吐芬芳的野花,沒有圍牆,也不需要門票,隻要有一顆清淨的心和一雙未被遮住的眼睛,就能看到。貪婪是獲得幸福的障礙
生命的意義在於支出,在於給予,而不在於接受,也不在於索取。
——巴金
相信很多青少年朋友都會抱怨生活沒有樂趣,鬱悶,感受不到幸福。曾幾何時,我們變得非常的不滿足,不知道怎樣才能獲得幸福。數學好不容易考了90分,但是班上90分以上的竟然還有10個同學;好不容易說通爸爸給自己買了一個早就相中的最新款的MP4,可是第二天卻發現又出了一個最新款的,遠比現在這個要漂亮精致……
生活中,很多的事情讓我們感覺不舒服,好像從來就不曾滿足過,幸福的滋味好像隻在夢裏似有似無地出現過。其實,是自己貪婪的欲望在作怪,隻要你靜下心來思考一下,如果自己不那麼貪婪應該很幸福才對。
自己數學考了90分,和以前70分、80分比起來是多麼幸福的一件事情啊,隻要自己不斷進步就好。終於有了個自己喜愛的MP4,雖然第二天就出了個更新的,但是有這個不是也很不錯嗎?有總比沒有要好吧,何況現在自己終於可以想下載什麼歌就下載什麼歌,隨意聽自己喜歡的歌了,多過癮啊,難道還不幸福嗎?
國學大師馮友蘭先生在《三鬆堂全集》中就曾說:“凡物各由其道而得其德,即是凡物皆有其自然之性。苟順其自然之性,則幸福當下即是,不須外求。”意思是,隻要我們順著自己的本性,而不妄自攀比,不向外強求,我們獲得的很多東西將使我們感受到幸福,一旦我們陷入了貪婪之中,總是和別人作比較,我們是不會感到幸福的。
在生活當中,有不少人為了永無休止的欲望而無謂地失去很多東西。為了生存,我們透支著體力和精力;為了愛情,我們透支著青春和情感;為了財富和地位,我們失去了健康和快樂,甚至丟掉性命。
生活中,我們想要這個或那個。如果不能得到我們想要的,我們就不停地去想我們所沒有的,並且有一種不滿足感。如果我們已經得到想要的,我們僅僅是在新的環境中重新創造同樣的想法,因此,盡管得到了我們所想要的,我們仍舊不滿足。
馮友蘭先生在《我的日子還長》中,就曾形象地描述了他所獲得的幸福:“我的日子還長,所謂的幸福之事不好現在總結。不同的年齡段有不同的對幸福的定義。不同的場合也有不同的幸福的內容。最近可以一說的幸福是和親戚到了綠洲家園,看到一片的空地上蓋著許多兩層的房子;很多房子像童話裏的城堡,顏色各異。那天的天氣極好,所以感覺像在好萊塢的畫麵裏。這情景也和海子所說的‘麵向大海,春暖花開’也差不多了。我看著這些房子,感覺很幸福。之所以感覺幸福,是因為我可以給自己定一個比較遙遠的目標——我將來也要有這樣的房子。”
這就是馮友蘭先生心中的幸福,是那麼簡單,看著漂亮的房子也能感到幸福,為自己有個將來擁有這樣的房子的理想而感到幸福。可見知足常樂,簡簡單單的生活最能使我們獲得幸福。
貪婪是幸福花朵最懼怕的暴雨,會讓你感受不到幸福,還會使你在欲望之路上越走越遠。而隻有經常知足,在自我達到的範圍之內去要求自己,才能心平氣和去享受獨得之樂。告別貪婪,珍惜當下,滿足你現在所擁有的,你就會發現,幸福其實很容易獲得。
知足常樂,欣賞人生風景
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老子古人雲:“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當年陶淵明荷鋤自種,嵇叔康樹下苦修,兩位雖為貧寒之士,但他們能於利不趨,於色不近,於失不餒,於得不驕。這樣的生活,也不失為人生的一種極高境界!
偉大的作家托爾斯泰曾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人想得到一塊土地,國王就對他說:“清早,你從這裏往外跑,跑一段就插個旗杆,隻要你在太陽落山前趕回來,插上旗杆的地都歸你。”那人就不要命地跑,太陽偏西了還不知足。太陽落山前,他是跑回來了,但人已精疲力竭,摔個跟頭就再沒起來。於是有人挖了個坑,就地埋了他。牧師在給這個人做祈禱的時候說:“一個人要多少土地呢?就這麼大。”
人生的許多沮喪都是因為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其實,我們辛辛苦苦地奔波勞碌,最終的結局不都是隻剩下埋葬我們身體的那點土地嗎?所以,人生中不管經曆了什麼,獲得了什麼,都要學會知足,學會放棄。
假如在一個暴風雨的夜裏,你駕車經過一個車站。車站上有三個人在等巴士,其中一個是病得快死的老婦人,一個是曾經救過你命的醫生,還有一個是你長久以來的夢中情人。如果你隻能帶上其中一個乘客走,你會選擇哪一個?
答案裏麵說,很多人都隻選了其中唯一一個選項。而最好的答案是,“把車鑰匙給醫生,讓醫生帶老人去醫院,然後我和我的夢中情人一起等巴士”。
是因為我們從來不想放棄任何好處嗎,就像那車鑰匙?有時候,如果我們可以放棄一些固執、限製甚至是利益,我們反而可以得到更多。這裏有很多關於取和舍的深層問題。
什麼才是最難舍棄的,是一種道義,還是一段感情?為什麼不能拋開和犧牲一些東西,而去獲得另一些永恒?就好比說,我不選擇你,會後悔一輩子。其他的東西都可以拋棄,可我就是那麼想和你有場自始至終完美的相守。我這樣說,你會做什麼樣的選擇?
《臥虎藏龍》裏李慕白對師妹說的一句話:“把手握緊,什麼都沒有,但把手張開就可以擁有一切。”在人生的旅途中,需要我們放棄的東西很多。古人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如果不是我們應該擁有的,我們就要學會放棄。幾十年的人生旅途,會有山山水水、風風雨雨,有所得也必然有所失,隻有我們學會了放棄,我們才覺擁有一份成熟,才會活得更加充實、坦然和輕鬆。
人生,因為不能獲得而增進了生活的樂趣,生活也因為得不到而越來越美麗。所以,我們要學會知足,學會在遠處欣賞人生的美景。
過分地貪取、無理地要求,隻會徒然帶給自己煩惱而已,在日日夜夜的焦慮企盼中,還沒有嚐到快樂,就已飽受痛苦煎熬。如果我們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心,駕馭好自己的欲望,不貪得、不覬覦,做到寡欲無求,役物而不為物役,生活上自然能夠知足常樂、隨遇而安了。
保持一顆平常心
成功的意義應該是發揮了自己的所長,盡了自己的努力之後,所感到的一種無愧於心的收獲之樂,而不是為了虛榮心或金錢。
——羅蘭
前國際象棋冠軍謝軍在參加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對抗賽時,不管路途多遠,她的行李中總會備著筆墨紙硯。臨睡前必鋪開紙寫上幾筆,成了她在大賽中每日必做的一件事,老祖宗留下的文房四寶成了幫助她奪取世界冠軍的一件利器。
每天寫字倒不是因為謝軍對書法有多麼著迷,而是她為了讓自己的心靜下來,以更好的狀態迎接新的一天。她很享受用毛筆寫字的那幾十分鍾,那時她整個人都凝神於潑墨揮毫,腦子裏什麼雜念也沒有。寫罷,深吐一口氣,滿目清爽。
她最常寫也最喜歡寫的幾個字是“平常心”,琢磨如何寫好這幾個字的同時,她的潛意識也在心中不斷重複要求自己比賽期間能這樣做。一遍又一遍的“平常心”寫下來,內心真的把所有的一切都暫時放下,整個人像真空狀態了一般自在逍遙。
“第一次參加世界冠軍賽時我最喜歡寫‘寧靜致遠’,那時我是以挑戰者的身份出現的。現在回想起來,當時二十歲出頭的我年輕氣盛,卻沒有任何大賽經驗。對於比賽節奏的掌控,事情順風順水時看什麼都如意,遇到挫折時就有些彷徨不知所措了,內心中缺少高手才具備的定力。筆下寫出的‘寧靜致遠’是希望自己能沉住氣和對手較量,以寧靜的心態去麵對每一天。
“再次參加世界冠軍賽時,自己的身份已經變成了一名衛冕者,而衛冕者的使命是捍衛榮譽,無形中壓力當然更多了一分。頭一次以衛冕者的身份參加世界冠軍大賽,頭一次對勝負如此畏縮,找不到大賽的感覺。深知自己肩負著把“世界棋後”頭銜留在中國的重擔,但我更希望自己能忘卻頭上那頂沉甸甸的世界冠軍稱號,看淡比賽勝負得失。那時自己最喜歡寫的是“去留無意,寵辱不驚”,其實想開了,原本也沒有什麼放不下了,上次世界冠軍比賽時自己不還是一個一文不名的黃毛丫頭嗎?我不斷對自己說:放鬆些,看淡些,大不了重新再來。
“經曆了幾次世界大賽的考驗之後,羽毛漸豐的我也成長為一名大賽經驗豐富的棋手,對於人生所應達到的境界也有了較為深刻的體會。自己已然知道如何去坦然麵對。巔峰對決耗時一月有餘,在這樣的大賽壓力之下參賽棋手還能夠超脫地把自己置身度外是假的,這時我落在筆端下是簡簡單單的三個字:平常心。
“雖說毛筆字的水平仍然停留在幾年以前,但寫字人的心態已經有了質的飛躍。早些年,我是體會不到“平常心”三個字中蘊涵的平淡而又深刻的意境的。”
很多人下棋時都喜歡在手中拿一把扇子,謝軍最早看到“平常心”三個字出現在賽場就是在一代圍棋大師吳清源題字的一把扇子上。當別人問他獨步江湖成為一代棋王有什麼秘訣時,老人家總會淡淡地笑著說:平常心。提問者不解,再問,吳老漢多補充兩個字:平常心是道。
經常會看到“兩強相遇勇者勝”的說法,對此,笑笑。沒有一顆平常心,哪裏來的神勇狀態,勝利也成了近在咫尺卻難俘虜到手的“夢中情人”。隨著時間的推移、大賽經驗的積累和人生閱曆的豐富,謝軍自己慢慢地體會到簡簡單單“平常心”三個字中蘊涵的內容。順其自然,微笑麵對撲麵而來的是是非非,你會發現生活中真的沒有什麼事能將人類征服,你會驚訝於自己的潛能如此巨大。
隻要能以惜福的心態,用平常心度過生命中的每一天,就能擁有知足、安詳、歡愉與幸福之感。雖然幸福沒有統一的答案,也沒有固定的模式,但是它需要一種捕獲的心境。如果你不能征服自己,就有可能與幸福擦肩而過。
簡單生活,知足常樂
通往幸福的最錯誤的途徑,莫過於名利,享樂和奢華生活。
——叔本華
簡單,隻兩個字眼,簡單得無須解釋,又深刻得難以解說。
一個饅頭,一碗粥,一碟小菜,心滿意足地吃下來,這是簡單;三口人,兩份工資,一個家,鍋碗瓢盆地過日子,這是簡單;高級職稱三個名額四個人要,那我就退出來,下次再來,這是簡單;中傷之言,一笑置之,小人原本少教養,跟他計較不值,這是簡單;破破爛爛,可賣則賣,該扔就扔,毫不可惜,絕不留情,這是簡單……孩子們永遠天真、永遠快樂,是因為人生在他們眼裏隻是簡單;少女們總是無限感傷、無限煩惱,是因為人們總對她們說人生不簡單;中年人常常鬱悶、愁眉緊鎖,是因為他們找不到簡單;老年人安詳冷靜,是由於經曆了一番艱難人生跋涉,穿越了人類自己製造的紛雜、喧囂、迷茫的思想迷霧,在人生的那一端,他們看到了生活其實是簡單。
是的,人生的道理原本簡單——男人和女人共同組成人類。生和死是人的全部生命過程。世上最透徹的生活哲理往往藏在最樸素無華的人生世界、最簡單明白的大實話中。糧店來了好米,老婆一聲呼喚:“扔下你那書本,人活著先得吃飯!”半夜裏趕寫論文點燈熬油,老婆輕輕嘮叨:“丟了小命,職稱有啥用?”瞧,生活裏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常能引領人瞅見高山背後坦蕩蕩一片人生平原,這話是深刻,更是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