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 學會選擇,懂得放棄(3 / 3)

簡單是一種生活方式,不講奢華,不求檔次,錢少少花,錢多也不亂花;簡單更是一種人生態度,得失隨緣,不尚華貴,不羨名利。錢鍾書夫婦倆,幾十年來把自己圈在圍城裏,紅塵滾滾,商潮洶洶,都拒之於城牆之外,簡單的日子過得平和、充實、清靜、舒暢。19世紀中葉美國著名作家亨利·戴維·梭羅,一個把思想和人生完善結合起來的人,為了試驗人除了必要的物品,其他一無所有是否能在大自然中愉快地生活,1845年7月,28歲的梭羅提著一把借來的斧子隻身來到康科德郊外的瓦爾登湖邊,親手為自己建築起一座房子,過起了如初民般的生活,一年僅用六個星期去謀生,剩下的時間全留給自己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觀察、閱讀、思考、寫作。兩年自給自足的生活之後,他寫出了超經驗主義的經典之作《瓦爾登湖》。

這世界並不複雜,隻要心簡單就行了;如果心複雜了,這世界就複雜了。悟出簡單的人自會輕輕鬆鬆地享受人生。從根本的意義上明白人活著都要吃飯穿衣,你就會自然想到飛揚隻是人生的一瞬,平凡細瑣才是生命的永恒,那又何必奢望浮名、耗費心機,為覓不到人生的雄奇博大唉聲歎氣?懂得“我是我自己的”,當然不屑企求別人的承認;知道昨天的經驗教訓隻是為了今天活得更好,又何須為過去的傷心事哀痛不已?人這個自然之子,他(她)的肉軀隻需要從自然之中獲取適量的五穀雜糧,隻需要幾套保暖的衣物,隻需要不多但真摯的親情、友情和愛情,簡簡單單的日子更能咀嚼出生活的滋味。放眼望去,滿街紳男淑女中,自己雖不搶目也不顯寒酸,倒落得個逍遙自在;少了浮躁,少了矯飾,少了煩瑣,簡單的日子竟讓自己神清氣爽起來。學會了換一種眼光來看世界,就會發現,商場裏充斥了奢靡的物品,報刊裏塞滿了矯情的文字,辦公室裏彌漫著過多虛偽的寒暄……於是,不再被外在的世界、內在的心弄得疲憊不堪,得失隨緣,心無增減,處世以不即不離之法,居心於有意無意之間。

簡單些,試著解除一些物質之累和心負之累吧!

簡單不是淺陋,是海洋中午的靜謐和深邃;簡單也不等於平庸,是高原深秋的寬廣無垠;簡單不是不要豐足小康、明快多彩的生活,不是拒絕浪漫情懷、瀟灑風度,它隻是喧囂中保持一份空靈,不去湊那份熱鬧;隻是流行中認定平淡如金,不去追什麼潮流、趕什麼時髦。簡單如高天上流雲,高山上流水,讓凝澀的人生流暢,把板結的心情融化,使喧嘩的世界靈動。簡單使精神有了一種高尚感,心靈有了一種淨化感,靈魂有了一種安詳感,身心有了一種健康感。簡單的生活,造就了高尚的人格,那才是真不簡單哩。

簡單生活是一門藝術,一種高深的智慧。用簡單的心靈品味千變萬化的生活,是一種至高的境界。簡單是心靈的藥方,健康的人生一定是一個去繁就簡的人生。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樂趣,基本信條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放下過重的欲望,讓心靈回歸簡單,知足了,你的生活便也安逸、幸福了。

珍惜擁有的便是收獲

我們手中的金錢是保持自由的一種工具。

——盧梭

人生短暫幾十年,赤條條來,又赤條條去,何必物欲太強,貪占身外之物?“身外物,不奢戀”是思悟後的清醒,它不但是超越世俗的大智大勇,也是放眼未來的豁達襟懷。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會遇事想得開,放得下,活得輕鬆,過得自在。

《伊索寓言》講述了這樣一則故事:有一次,孫子和祖父進林子裏去捕野雞。祖父教孫子用一種捕獵機,它像一隻箱子,用木棍支起,木棍上係著的繩子一直接到他們隱蔽的灌木叢中。野雞受撒下的玉米粒的誘惑,一路啄食,就會進入箱子,隻要一拉繩子就大功告成了。

支好箱子藏起不久,就有一群野雞飛來,共有九隻。大概是餓久了的緣故,不一會兒就有六隻野雞走進了箱子。孫子正要拉繩子,可轉念一想,那三隻也會進去的,再等等吧。等了一會兒,那三隻非但沒進去,反而走出來三隻。

孫子後悔了,對自己說,哪怕再有一隻走進去就拉繩子。接著,又有兩隻走了出來。如果這時拉繩,還能套住一隻。但孫子對失去的好運不甘心,心想著還會有些野雞要回去的,所以遲遲沒有拉繩。結果,連最後那一隻也走了出來。孫子一隻野雞也沒有捕到。

貪婪是欲望無止境的一種表現,它讓人永不知足。永不知足是一種病態,其病因多是對權力、地位、金錢之類的貪婪而引發的。這種病態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就是貪得無厭,其結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毀滅。捕野雞的孫子,就是因為貪婪,想得到更多的東西,最後卻把現在所擁有的也失掉了。

其實,快樂重要的是對追求過程的一種體驗,而不是結果。結果無論成敗得失,隻要中間過程給你帶來了歡樂喜悅,那就行了。有時,得而複失,失而複得,幻想破滅,空歡喜一場,這都是快樂的過渡和轉化。

要是我們得不到我們希望的東西,最好不要讓憂慮和悔恨來苦惱我們的生活,且讓我們原諒自己,學得豁達一點。古希臘哲學家科蒂說:“一個人生活上的快樂,應該來自盡可能少的對外來事物的依賴。”羅馬政治學家及哲學家塞尼加也說:“如果你一直覺得不滿,那麼即使你擁有了整個世界,也會覺得傷心。”

這個世界物欲太無窮,而人生卻太有限。一個人要想貪占天下所有的東西,災難就要來了。做人必須要想透,人生一定要頓悟。物欲為己,此生不寧;物欲為後,子孫不旺。古人早已告誡過我們“以德遺後者昌,以財遺後者亡”。

一個人要順其自然地、平淡地看待物質的享受,得之無喜色,失之無悔色。什麼都想得到的人,結果可能什麼都得不到,甚至連自己已經擁有的也會失去。一個平淡對待自己生活的人,可能會意外地得到驚喜。

很多時候,我們舍不得放棄一個放棄了之後並不會失去什麼的工作,舍不得放棄已經走出很遠很遠的種種往事,舍不得放棄對權力與金錢的角逐……於是,我們隻能用生命作為代價,透支著健康與年華。但誰能算得出,在得到一些自己認為珍貴的東西時,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關的美麗像沙子一樣在指掌間溜走?適時放棄追逐,才能收獲幸福。不要羨慕他人的生活

人是自己幸福的設計者。

——梭羅

薩依特曾是埃及的一位政府高官,34歲就做了副市長,可謂前程一片燦爛。可惜,就在他飛黃騰達的時候,他主管的城市卻發生了一場火災,於是他被免職,那年他37歲。離官退位後,薩依特的周圍依然是一些顯赫的人士,富翁、高官、大財團的董事長……大家都為薩依特惋惜,認為他會非常痛苦,最少也要來找他們幫忙。誰想,薩依特卻回到鄉村,過起了平民百姓的生活。

他在自家的小菜園裏種菜、施肥、捉蟲,過得平淡而有滋味。沒事的時候,他就走村串巷,收集一些民間陶器作為自己的愛好。生活中,他從不理會別人的富貴,更不去羨慕別人的日子,我行我素地過著自己的簡樸歲月。

由於他的知識和才能,他很快就在收藏上有了很大造詣。七八年過去,他竟然收集到了幾十件世界頂級的民間珍寶。前來買賣的人蜂擁而至,薩依特每賣出一件,都在上千萬美元。

有人問薩依特,你怎麼會在收藏上有這麼大的成就。薩依特說,因為我過得十分簡單,從不盲從地去羨慕別人,清靜的生活讓我可以一心一意地鑒別陶器。

不去羨慕別人的生活,這使薩依特不但擺脫了煩惱,也把收藏做到了罕見的頂端,成為世界級收藏大師。

22歲的美國華裔數學家王章程,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畢業後,他的同學多數都去了大財團、大公司,隻有王章程一頭紮進了加州私人研究室,一幹就是10年。10年中,他的生活收入非常低廉,30歲了還買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學們已經是月收入幾十萬、上百萬元的大老板。他們開著高檔車子,住著大房子,帶著漂亮的妻子。而王章程連女朋友都沒有。好在他從來不羨慕別人,隻對自己的事業感興趣。雖然他的生活比別人差了幾個等級,但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在外人看來,王章程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糟的一種。

王章程卻不管這些,10年中他默默無聞,如饑似渴地做著自己的研究。在他35歲的時候,他攻克了世界上兩項頂尖級數學難題,從此成果迭現,美國十幾家大學先後聘請他前去任教。多少年過去,在世界數學界,他被稱為“數學之王”。

包維爾自小就十分喜歡攝影,大學畢業後,他對攝影到了癡迷的程度,無心去掙錢工作。從此包維爾過著簡單的生活,從不理會自己的生活是富有還是貧窮,隻要能夠攝影也就夠了。他穿著破褲子,吃著最簡單的漢堡。在別人眼裏,他是困苦貧窮的象征;而包維爾自己卻過得異常快樂。

在他27歲時,他的人物攝影技術開始登峰造極,成為世界公認的人物攝影大師,並為英國首相拍攝人物照,從此一發而不可收。至今為全世界一百多位總統、首相拍過人物攝影,請他攝影的世界名流更是數不勝數,排隊等候一兩年是常事。

正因為他從來不羨慕別人的生活,才會生活在自己的天地裏,才能不受外界的幹擾幹自己的事,也才能取得如此的成就。

生活中常常打擾我們、讓我們感到不安的,往往並不是我們自己,而是別人的生活和別人的模式。

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就會給自己造成混亂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寧。羨慕別人的代價,常常就是失去自己。不去羨慕別人,你的日子就會變得悠然平靜,從容不迫。不去羨慕別人,你才會找到自己的生活,完成你自己的事業,達到你自己的目標,過好你自己的日子。

總是羨慕別人的生活,拿別人擁有的和自己沒有的做比較,無疑是在自尋煩惱。要知道,每個人都是一道獨特的風景,你就是你自己,而不是其他的某某。所以,你的生活,也為你獨有,別人的生活也為他們所獨有。過好自己的生活,築建自己的一道風景,才是生命的本來意義所在。給自己的“利欲熏心”減肥

財富就像海水,飲得越多,渴得越厲害;名望實際上也是如此。

——叔本華

你或許是平凡的,但你不一定就不是幸福的。你的財富往往就是這些看似平凡的東西,隻要你擁有一顆知足的心,就不會被虛榮蒙上你的眼睛,你才能夠發現這一切,它們都不應當被你忽略。

據說上帝在創造蜈蚣時,並沒有為它造腳,但是它仍可以爬得像蛇一樣快。有一天,它看到羚羊、梅花鹿和其他有腳的動物都跑得比自己快,心裏很不高興,便嫉妒地說:“哼!腳多,當然跑得快。”於是它向上帝禱告說:“上帝啊,我希望擁有比其他動物更多的腳。”上帝答應了蜈蚣的請求,他把好多好多的腳放在蜈蚣麵前,任憑它自由取用。蜈蚣迫不及待地拿起這些腳,一隻一隻地往身體上粘,從頭一直粘到尾,直到再也沒有地方可粘了,它才依依不舍地停止。

它心滿意足地看著滿是腳的軀體,心中暗暗竊喜:“現在我可以像箭一樣地飛出去了!”但是等它開始要跑時,才發覺自己完全無法控製這些腳。這些腳劈裏啪啦地各走各的,它非得全神貫注,才能使一大堆腳順利地往前走,這樣一來它反而比以前走得慢了。

我們的生活中又有多少人像蜈蚣那樣貪婪?一批又一批人前赴後繼地把自己綁上欲望的戰車,縱然氣喘籲籲也不得歇腳。不斷膨脹的物欲、工作、責任、人際、金錢幾乎占據了現代人全部的空間和時間,許多人每天忙著應付這些事情,幾乎連吃飯、喝水、睡覺的時間都沒有。

其實很多人都無法靜下心來檢查自己“已有的”或“曾經擁有的”,都總是“看到”或“想到”自己“失去的”或“沒有的”。這,當然注定了奔波忙碌。

也許我們這一代都太精明了。無論是待人或處世,很少檢討自己的缺點,總是記得“對方的不是”以及“自己的欲求”。到頭來,因為每個人的心態正彼此相克,所以很少能如願以償。相反,如果這個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試圖將對方的不是及自己的欲求盡量放一放,多多檢討自己並改善自己,那麼,彼此之間將會產生良性的互補作用,這才是我們所樂意見到的。

相信每一個人都希望重新見到過去那種不那麼功利的社會。我們要學會給自己的“利欲熏心”減肥,不要讓那些無謂的爭端引爆了災難的炸彈,破壞了我們的幸福。

生活其實有很多內容,我們大可不必為了一點點的欲求而徹夜不眠、寢食難安。要知道,平凡自有平凡之美,也許你平平凡凡如一朵花,但你同樣可以驕傲,因為默默綻放的花朵也會芳香宜人!凡追求名利者,生活的道路上會遍布陷阱,隻能在生命終結的一刹那體會到稍縱即逝的一絲快樂;而追求自然簡單者,生活的道路上永遠開滿鮮花,永遠芳香四溢。

雖然很慢,但很美

隻期盼少許,才能接近最高的幸福。

——蘇格拉底

台灣著名女作家龍應台在其書《慢看》中寫過一段話:

好友從貴州考察回來,印象最深刻的,竟然是這一幕:他看見數十農人耕種,另外有數十農人蹲在田埂上看這數十人耕種,從日出,到日落,日複一日。學者受不了了——難道一批人工作,需要另一批人監督?他跑到田邊去問那蹲著的人:“你們為什麼看他們耕作?”蹲著的人仍舊蹲著,抽著煙,眼睛仍舊看著田裏,用濃重的鄉音說:“就是看呀。”

“為什麼看呢?”

“沒事幹啊!”

學者明白了。一畝地,那幾個人也就夠了,其他的人真的沒活可幹,就到那田埂上,蹲著,可能潛意識裏也是一種“同舟共濟”的表達吧。

於是我想起另一個故事,地點是非洲。一個為紅十字會工作的歐洲人到了非洲某國,每天起床還是維持他的運動習慣:慢跑。

他一麵跑,一麵發現,一個當地人跑過來,跟著他跑,十分關切地問他:“出了什麼事?”

歐洲人邊喘息邊說:“沒出事。”

非洲人萬分驚訝地說:“沒出事?沒出事為什麼要跑?”

這個歐洲人愣住了。他要怎麼解釋?因為他總是坐在開著冷氣或暖氣的辦公室裏頭一個開著的計算機前麵,他的皮膚很少被陽光照到,他的手很嫩、肩膀很僵硬、腰很酸,因為沒有身體的勞動,因此他必須依靠“跑步”來強製他的肌肉運動?他是不是要進一步解釋,歐洲人和非洲人,因為都市化的程度不同,所以生活形態不同,所以“跑步”這個東西,不是因為“出了事”。

好友在說貴州人蹲一整天沒事幹,就是抽著煙望向漠漠的田地時,我發現自己的靈魂悠然走神,竟然歎息起來,說:“就是蹲在田埂上看田,唉,真好。”

我知道,我在向往一個境界。

慢的境界。

和華飛走東南亞十五天,出發前就做好了心理調適:慢。

當你到了碼頭,沒有一個辦公室貼著時刻表,也沒有一個人可以用權威的聲音告訴你幾點可以到達終點,你就上船,然後就找一條看起來最舒服的板凳坐下來,帶著從此在此一生一世的心情。你發現你根本不去想何時抵達,連念頭都沒有。你看那流動的河,靜默卻顯然又隱藏著巨大的爆發力;你看那沙灘上曬太陽的灰色的水牛;你看孩子們從山坡上奔下來;你看陽光在蘆葦白頭上刷出一絲一絲的金線;你看一個漩渦的條紋,一條一條地數……從琅勃拉邦到吳哥窟的飛機,突然說延誤三個小時,人們連動都不動一下。因為預期就是這樣,於是你閑適地把機場商店從頭到尾看一遍,把每一個金屬大象、每一盒香料、每一串項鏈、每一條絲巾,都拿到手上,看它、觸它、嗅它、感覺它。反正就是這樣,時間怎麼流都可以。任何一個時刻,任何一個地方,都是安身立命的好時刻,好地方。

我想有一個家,家前有土,土上可種植絲瓜,絲瓜沿竿而爬,迎光開出幾朵黃花,花謝結果,壘累棚上。我就坐在那土地上,看絲瓜身上一粒粒突起的青色疙瘩。

慢是一種態度。我們每天忙碌著工作、忙碌著生活,不知不覺腳步變得越來越快,人也變得越來越焦躁。在疾步行走的過程中,我們錯過了多少沿途的風景呢?這個答案,要等真正放慢腳步、用心領略的時候才能找到。放慢生活的腳步,看天高海闊,看雲淡風輕,才是體會幸福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