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5章(2 / 2)

初出茅廬的諸葛尚見此情形,也有些憋不住了,躍躍欲試地說:“孩兒願去為張將軍壓陣!”

諸葛瞻打量了一下英武的兒子,點了點頭,叮嚀道:“汝初次上陣,凡事要謹慎從事,不可逞勇顯能!”

“孩兒明白!”諸葛尚達到了目的,興奮地回答。

“衛將軍……”黃崇見諸葛瞻已決意出戰,明知難以挽回,但還是忍不住想再勸說幾句。

可是,諸葛瞻竟然聽若不聞,對黃崇未加理睬,而是再次吩咐著張遵:“此次出戰,意在打掉魏軍之銳氣,不在殺敵之多少,千萬不可戀戰,聽到鳴金,立即收兵回山!”

“末將明白!請衛將軍在此稍候片刻,末將殺敗魏軍,即來交令!”張遵如願以償,激動地回答。然後,他挽起諸葛尚,雄赳赳氣昂昂地走下山去。

諸葛瞻望著虎步生風的張遵,微微一笑,流露出一種必勝無疑的神情。

黃崇偷覷了諸葛瞻一眼,暗暗地歎了一口氣,一臉無可奈何的神色

鄧艾事先完全沒有料到,諸葛瞻竟然會主動放棄涪水與西山這兩道天然的屏障,率軍退守綿竹,使他一路上未遇到任何抵抗,便輕而易舉地走出了山區,進入了平原,逼近了成都。如果說,奇襲江油關得手使他奪到了一條入蜀的道路,智取了涪城讓他叩開了滅蜀的大門,那麼,他率領大軍抵達綿竹,便是敲響了蜀國的喪鍾!這一出乎他意料之外的勝利,令他備感欣慰。然而,更讓他覺得慶幸的並不是這一勝利的本身,而是造成這一勝利的原因——諸葛瞻在用兵上的失誤!

幾年前,鄧艾就已經聽說了諸葛瞻的大名和對他的種種傳頌。這些曾經在鄧艾的心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動:蜀國有個諸葛亮的門生薑維,已讓他多年不得安寧,使他傷透了腦筋,若再出現一個頗似其父諸葛亮的諸葛瞻,豈不是更令人生畏!正因為如此,當他智取了涪城以後,得知此次率軍前來阻截他的是諸葛瞻時,心中頓時緊張了起來:假如諸葛瞻真像其父那樣,那麼,他和隴右之軍就將陷入絕境……盡管深知蜀國朝廷內幕的馬邈,曾經告訴他諸葛瞻有些名不符實,但仍舊無法消除他的憂慮。尤其是他聞知諸葛瞻已率軍接近涪城時,心裏更是焦急不安,隻得派遣疲憊不堪的鄧忠領兵連夜渡過涪水去搶占西山……事後,當他發現這不過是一場虛驚時,心中才稍微安穩了一些。

鄧艾率軍追趕到綿竹以後,又發現諸葛瞻並沒有據城而守,利用綿水來阻截他們,而是背水安營,把重兵駐紮在鹿頭山上。背水而戰,此乃兵家之大忌,不到萬不得已時,斷不可冒險采取此種戰術。而諸葛瞻竟然放著綿竹城和綿水不去加以利用,卻偏偏要鋌而走險,背水作戰。這在鄧艾看來,不能不說是諸葛瞻用兵上的又一個重大的失誤!

從諸葛瞻這接連兩次在用兵上的重大失誤中,鄧艾已經掂出了對手的分量,看出了對手的弱點。照此看來,諸葛瞻確實是名不符實,其軍事才能不僅根本無法與諸葛亮相比,而且也不能與薑維相提並論!這一發現,不能不令鄧艾暗自高興!如今,他所思慮的已經不是如何才能攻占鹿頭山,奪取綿竹城,突破諸葛瞻的阻截,而是如何才能把諸葛瞻率領的這支兵馬消滅在綿竹城下,為下一步攻取成都減少麻煩,打下基礎!出於這種考慮,他安營紮寨完畢,就派遣鄧忠和師纂領兵到鹿頭山下討戰,其目的就是投石問路,借以試探一下諸葛瞻所率兵馬的作戰能力,從中尋找到殲滅這支兵馬的辦法。

鄧忠和師纂奉鄧艾的將令,率領著兩千兵馬來到鹿頭山下討戰。二人正在叫罵之際,隻見蜀軍的寨門大開,張遵手持蛇矛,一馬當先地衝下山來。仇人見麵,分外眼紅。張遵也不答話,隻是大吼了一聲,拍馬挺矛,直奔鄧忠。鄧忠在涪城時已經領教過張遵的厲害,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大意,連忙舉槍相迎。二人槍矛並舉,你來我往,殺到了一塊。

張遵的武藝本來就比鄧忠高,力氣比鄧忠大,年紀比鄧忠輕,再加上他憋了一肚子的氣,窩了滿腔的火,急於報仇雪恨,把手中的那杆蛇矛使得如同群蛇翻騰,在鄧忠的上下左右晃動,隨時都可能穿透鄧忠的盔甲,刺進鄧忠的軀體。

鄧忠原本就不是張遵的對手,再加上過度勞累,體力不支,隻戰了五六個回合,便被張遵殺得大汗淋漓,手忙槍亂,隻有招架之力,沒有還手之功。為鄧忠壓陣的師纂見此情形,知道大事不妙,高喊了一聲,拍馬舞刀,衝上前來,欲助鄧忠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