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皇室的奢華(1 / 3)

慈禧一慣是崇尚浮華的。當她漸漸步入老境之後,也還依舊保留著幾分動人的姿色咧!她對於自己的容顏和修飾,是非常的注意。每天光插戴珠寶、金玉等飾物而耗費的時間就要許多,每次經她選出來的一小部分飾物,其價值也非一般人所敢妄測的。其實這種浪費,如果用"浮華"兩個字來形容是再恰當沒有了!慈禧早就養成了這種崇尚浮華的習慣,而且一切由所謂老祖宗所製定的內典,都不曾教她怎樣選用飾物,怎樣講究衣服;但她天性喜歡這樣做,有誰能限製她呢?

有一天,一個偶然的機會,無意中讓人明白了慈禧對於自己的飾物所持有的態度。

這天的早上,忽然,總管太監李蓮英興衝衝地走將進來,照例叩過頭,急急奏道:

"老佛爺,方才張之洞那邊有奏折送來,同時還派差官帶了一批貢品進呈。"

慈禧聽到這個消息,臉上立刻就添了一重喜色,這可不是在故意挖苦她,事實的確如此!她真像小孩子們樂於收受玩具一樣樂於接受貢品。那些臣下們似乎已窺知了她的心事,便格外湊趣地不斷將種種裝潢極華麗的寶石珠玉之類或市麵上不多見的西洋貨物貢呈上來,幾乎每天都有好幾批。慈禧那一間儲藏寶物的密室裏,收了朝中各親王、各尚書、各將軍、外省各總督以及各國駐華使節的許多貢品,數目十分驚人。一般人誰也不能夠猜出它們的價值來,即便是慈禧自己也未必清楚!其中,也有一小部分是由內庫支出銀子去買來的。慈禧的欲望很大,雖然那些大臣們不斷孝敬著她,但這些東西未必件件俱精,也未必盡如慈禧的意,於是她往往要差那些太監出去,費錢費力地給她覓些特別的珠玉金石,這種特地去覓購來的寶物,所費的銀子真的好嚇人!它們算作國庫的一部分;那些由各方送來指明貢呈慈禧的,就算是慈禧的私產了。

說起張之洞,大概沒有一個讀者不知道他的大名。其時,他正在兩湖總督的任上。

張之洞有收藏書畫古玩的嗜好,尤其是各種璞玉。他所搜集的璞玉,很少是人工雕鑿過的器皿或飾物,都是整塊或大條的未經磨製的玉料。他把這種粗大的玉料收覓來之後,當然也得把它們琢磨一番,但卻並不立即用來做什麼器物。他家裏雖然有太太,有姨太太,有小姐,可是他從不把這種玉料做成飾品賞給她們。他隻是將一大塊或一長條的粗玉,一番刮垢磨光後,截成較小的幾截或幾塊,拿來盛在裝潢得非常精美的錦匣裏,上麵還鑲了玻璃,以便他自己在想到它們的時候,取出來賞鑒賞鑒。

張之洞派人送了什麼貢品來,人們會猜定必然是幾件玉器。玉器可說是張之洞獨有的一種珍藏,他不但收藏著那麼許多可貴的玉料,而且在他家裏,還養著幾個玉工的高手,終年侍候著他,隻要他偶然想到要把哪一塊玉料做成什麼東西,便總能依著他的想法做到。雖然那幾個玉工的工價是非常昂貴的,而工作又是非常的費時,但對於像他那樣的一位大官,負擔得起是不成問題的。

據說,有人親眼見他挑選著幾塊剛從山石中或泥土裏發掘出來的粗玉,他細細地看一會,然後酌情給價;購後,他便直接放到他的書屋中去。那裏是他長年蓄養幾個玉工的工作之所。往往見有一塊長闊各約一英尺、厚約七英寸的粗玉,經那些玉工們再三的磨琢,最後便隻剩了三英寸見方的一小塊,厚度隻剩一英寸左右,其餘的都作為不能用的棄材了。那留下的一小塊,可真是價值極巨的拱璧了!不但是玉色勻淨,而且連一絲一粒的斑點也沒有。所謂"美玉無瑕",真可用來讚美張之洞收藏的那些玉料。

張之洞當然不僅是初次將貢品獻給太後,但先前的確不曾獻過玉器,所以慈禧也猜不到他獻的是什麼東西,於是,她就急促地吩咐李蓮英道:

"快把他的東西帶上來!"

張之洞派來的差官自然不是什麼大官,沒有資格直接見慈禧的,隻能在宮門外恭恭敬敬地候著。李蓮英走出去,把東西接了進來,端到慈禧的麵前。

他的手上托著一具不很大的玻璃匣,裝潢得非常講究,裏麵很合適地盛著三具小玻璃盒,裏麵的三具比外層還要精致一些。見了這一套玲瓏可愛的錦匣,還不曾瞧見裏麵的東西,就會覺得這一份貢品委實是極貴重的了。

太後因嫌隔著玻璃瞧不清楚,便叫女官上前,將那大匣子打開,把小匣子依次捧出來細看。第一具小匣子裏盛著一對玉製的耳環。

果然是玉器!這一對耳環的玉色是如此的勻淨而光潔,簡直超過了人們所見到的所有的玉器。即便是慈禧往日收藏的許多玉環、玉鐲之類,不管數量怎樣的多,但要有一件能像這一對玉環一般毫無斑點、色澤華美,卻很難!慈禧在細細賞鑒這一副玉環的時候,她臉上的顏色和神情,也很明顯地表示出異常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