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移居禁宮(3 / 3)

十一月底,慈禧允許直隸總督袁世凱的請求覲見,那天恰巧是假日,密斯卡爾沒有來,德齡因之得跟隨慈禧。太後問袁世凱對於日、俄開戰的意見。他說日、俄開戰,中國不至於卷入漩渦,但戰端一開,必定不利於中國。慈禧說她也知道,因為兩國要在中國的領土內開戰,中國最好是保持中立。從前中日戰爭,她已受夠了,現在應該趕緊宣布中立,表示中國並不幹涉任何一方,以免將來發生糾葛。

慈禧又問他預料戰爭的結果如何,誰能得勝?他回答這也很難說,照他看來是日本勝的機會多。慈禧說日本勝利對於中國比較好一些,但她又說俄國是一個大國,兵力又足,結果如何,實在是很難預料的。

慈禧後來又談到中國問題,說要是中國打起戰爭來,那可不得了,我們一點也沒有準備。沒有海軍,沒有訓練過的陸軍,總之沒有一個方法可以使我們獲勝。袁世凱擔保慈禧說,現在尚不必為這事操心,慈禧這回說形勢發展逼著我們自新,但她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方法,她也很希望中國能像別的國家一樣在世界上占一個顯要的地位。她雖然時常接到革新變法的條陳,然而一直到如今也不見什麼進步。

會晤完畢後,太後即召集高級會議,她報告了剛才跟袁世凱商議的事項後,大家自然都表示要幹一些事出來。他們討論了一些國防等的問題,有一個王公說,他也很讚同維新,但竭力反對采取外國的裝束,外國的習慣和剪辮子,慈禧很以為是,說放棄了中國的好樣子,而去學習那些不文明的舉止是不對的。跟往常一樣,這會議又是討論了一些不著邊際的問題。

以後幾天也隻是談論著日、俄開戰的事,許多中國的軍事官員,被慈禧召去會談,這是很有趣的事。因為這些武將們,對於朝廷上的禮節,大都木然無知。在慈禧麵前也不知如何是好,更有許多可笑的提議。有一次會談時,慈禧說到我們沒有海軍,又缺少海軍人才。一個武官忽然回答說,中國的人才比任何一國多,至於說到船,我們有很多的江船、商船,戰爭的時候都可收來應用。太後大怒,命他退下,說中國人本來很多,隻可惜都是像他一樣的庸才,對於國家毫無幫助。這人退去後,大家都覺得好笑。太後叫人們不要笑,她一點兒也不覺得好笑,她因為這種不明事理的人,竟也擔任起軍中的要職來,不覺怒火衝天。一個宮妃問,慈禧聽他說起江船為什麼發怒,別人告訴他,一旦戰爭打起來,那些船非但無濟於事,反而有礙,她聽了咋舌不止。

大約在十一月底,湖廣總督張之洞到京,慈禧召見,對他說道:

"你也是中國的一位老將,我希望你發表一些真實的意見。關於日、俄開戰對於中國的影響,不要有什麼顧忌,隻管直說,因為我知道了什麼事要發生,也好早些準備。"他說,不論戰爭結果如何,看來中國對於商務開放的一點,是必須讓步的。慈禧又告訴他上次會晤的情形,張之洞說我們維新的時間,長久得很,冒昧去做,必然失敗,他建議必須慎密地商量過,才能見諸於事。他以為維新的事,不可趨於極端。在十年或十五年以前,他自己也是對於新政反對最力的人,但事過境遷,照今日的局勢看來,有許多事,的確需要改良。但中國的習俗不可廢除,惟有西方國家中對我們有益的東西我們才可采用。太後對這一番言論,很覺滿意,因為她自己的意見也正好與此吻合。

會談時皇帝總出席,但他卻從未開口說過一句話,太後照例問他的意見,他隻說與太後說的一切都相同。

在所有的佛節中,"臘八"是被認為最重要的。這是在每年農曆的十二月八日,照一般人說,好多世紀以前的這天,如來佛出外化緣,討得了一些很好的米和豆,他即攜回,平均分配給他的許多同道們,後人即將此舉視為美德而年年紀念他,這樣就成了一個獨立的節日。為了紀念這件事,人們以為在這一天,若能夠食用自己做的東西就能得到如來佛的恩賜,所以這天所吃的東西隻是把米、穀、豆類混合在一起煮粥,不加鹽或其它調味呂,味道當然是不很可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