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天下的前夕,各路諸侯紛紛想方設法打探消息,積極展開各種活動,以竭力使自己的封地更多更好。劉邦也是如此。項伯告知他被遣往偏僻的巴蜀之地,劉邦惱羞成怒:“項羽無禮,居然背約?我要與他一決生死。”樊噲、周勃、灌嬰等,也都憤憤不平,要去攻打項羽。獨蕭何進諫道:“不可,不可。蜀地雖險,仍是求生之地,不致速死。”沛公道:“去攻項羽,難道會速死麼?”蕭何道:“實力懸殊,兵敗怎能不死?湯武曾侍從紂,隻為忍辱負重等待時機。今如果能占領蜀地,招賢納士,休養生息,然後還兵關中,統一天下,也為時不晚。”沛公聽了,稍平怒氣,又轉問張良。張良也讚同蕭何的看法,但請沛公重金賄賂項伯,使他向項羽求取漢中地。沛公於是取出財物,派人送給項伯,請求加封漢中地。項伯私下幫助沛公,又可取財物,何樂而不為。便向項羽請求,項羽竟答應了,把漢中地封給沛公,且改封沛公為漢王。路上,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公開地燒掉走過的棧道,製造不再回關中的假象,以麻痹項羽,同時又可防止別人攻進來。這樣一來,廣大起義軍用鮮血換來的勝利果實,都被割據勢力瓜分了。分封完畢以後,各路諸侯分別帶兵回到了自己的封地。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打算還都彭城,占據梁楚九郡。一麵派兵強迫義帝遷往長沙,定都郴地。郴地靠近南嶺,沒有彭地富庶。項羽欲自去建都,當然不會讓義帝久住,所以逼走他。又派兵三萬,借口護送沛公,讓他向西入蜀。此外各國君臣,全部還鎮。
這是滅秦以後首次大規模的分配權力。這次權力分配以滅秦之戰中的功績大小與同項羽關係的親疏為原則,突破了原來必須擁立六國之後的規矩,是一次觀念上的革新。秦末的農民起義始於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曆經無數次的失敗,三年的前赴後繼,終於埋葬了暴秦。項羽繼承陳勝的事業,沒有複興六國,而是根據各人在滅秦戰爭中功績的大小,重新分配權力,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在這一點上,項羽的氣魄令人稱讚。但是,從另一方麵看,秦始皇原來所統一的天下又再次陷於分裂了。戰國時代,天下有七國,而如今進一步被分為二十國。除了項羽所封的十八王之外,他自封為西楚霸王,擁有最多的轄地和最強的軍事實力。還有個傀儡義帝,被徙置往郴縣去當國君。貌似平靜的表麵下實則波濤暗湧。這種分封方式本身就潛伏著動亂的因素。
(二)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劉邦被逐出關中,封為漢王,管轄偏遠的巴蜀和漢中。
張良和蕭何勸慰劉邦要以屈求伸,先把拳頭收回來,然後再打出去,這樣才更有力量。劉邦隻得暫時忍受,拜蕭何為丞相,任曹參、樊噲、周勃等人為將軍,休養生息,招攬人才,在巴蜀積聚力量,準備和項羽爭奪天下。但是,士兵們不願在這裏久住,整天唱著思鄉的歌,有士兵脫隊逃走,也有將領投靠他主。愁得劉邦吃不好,睡不安。有一天忽然又有人來報告,說蕭丞相也逃走了,這可急壞了漢王。他想起蕭何一直與他風雨同舟,相處得非常好,而且他知人善任,要是他走了我劉邦可怎麼辦?不料過了一兩天,蕭何突然前來拜見劉邦。劉邦見到蕭何,喜怒交加,責罵道:“別的將士逃亡,情有可原,我對你倍加重用,怎麼也要逃走啊?”蕭何見劉邦滿麵怒容,趕忙解釋說:“臣哪敢逃走啊,我是追趕逃走的人去了,因為時間緊迫,沒來得及向漢王報告。”“你追趕的是哪個人?”劉邦問道。蕭何回答:“是韓信。”接著誠懇地對劉邦說:“諸將易得,舉世無雙的韓信卻難求啊,大王若隻想長久地在這漢中稱王,韓信確實沒有多大用處,大王如不想在漢中苟且安身,還要爭霸天下,那韓信就是必不可缺的人了。這就看大王的誌向如何了。”在蕭何的舉薦下,漢王終於拜韓信為大將,並舉行了隆重的拜將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