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勝者為王(1 / 3)

(一)垓下決戰

漢王劉邦駐紮在垓下北邑的漢軍大營,與彭越的大營構成掎角之勢。此時的漢王劉邦在中軍帳內不斷徘徊,不知韓信為何遲遲不來相會。韓信的齊軍將負責攻擊楚軍主力。假如項羽主動撤至江南,楚軍在行軍途中勢必拉長隊伍,隊形變薄,漢軍便可趁機攻打。但是項羽沒有退兵,而是在垓下建立防禦體係,嚴陣以待,漢王劉邦反而不知所措了。以漢軍現在的實力絕不敢強攻楚軍。聽說韓信大軍已到達,為何現在仍不見人?“齊王駕到!”漢王的沉思被打斷了,立刻出帳迎接。齊王韓信見了漢王,立刻跪拜行禮。劉邦連忙扶起韓信,攜手進入帳內。

“你總算來了。”劉邦長長鬆了一口氣,心情頓時變得很輕鬆。“臣奉命前來會師,全軍約二十萬人。”韓信十分謹慎地回答。劉邦心中焦慮,說道:“霸王到底是霸王。項羽率軍所到之處,猶如迅雷不及掩耳,漢軍無人能敵。韓信,你的部下中有人能親自率軍出擊嗎?”韓信坦然答道:“項王銳不可擋,無人能敵。但是,如果巧妙利用陣勢,及時調兵遣將,層層設防,那麼,即使項羽氣勢再盛,我軍也仍然能夠抵擋。”“什麼樣的陣勢有如此巨大的威力,連西楚霸王的雷霆一擊都能抵擋?”劉邦半信半疑。“五軍八陣,十麵埋伏。”韓信從容答道。劉邦有七年帶兵打仗的經驗,這些名堂卻聞所未聞。他對此話十分好奇,問:“怎麼講?”根據軍事指揮的直覺,劉邦知道韓信是指怎樣靈活、機動地調兵遣將的問題,憑借陣勢及其變化,始終維持以多擊少的優勢,能夠弱化項羽所率之軍的攻擊,使其不堪一擊。劉邦命韓信來指揮這次垓下之戰。韓信以齊王身份擔任漢軍的大將,統一調遣全軍。

韓信直接統領了三十萬人用於垓下戰場,他把漢軍部署成五軍陣,具體由韓信率前軍為先鋒,陳賀率左軍,孔熙率右軍,形成左、右兩翼。劉邦居中率中軍,由周勃、柴武率領後衛軍。五軍陣之後,另有騎將灌嬰率領二十四隊遊騎。

韓信未曾與項羽較量過。漢軍諸將個個都不敢迎擊項羽,但韓信卻一心想與項羽交戰,將其生擒或斬殺,建功立業。他在自己的軍營前布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以重甲兵為主,弓弩手為輔,是一個步兵大方陣。由三個騎兵小方陣組成第二道防線,每個小方陣有二十隊行動迅速的騎兵。中間的騎兵方陣披重甲,持戟;左右兩翼的騎兵方陣披輕甲,持弓弩,腰佩環首刀。車陣是第三道防線,以四十八輛輕戰車構成核心,每輛戰車都配備重甲兵。而楚軍分為三軍,將近十萬人。項羽率領中軍,處於前沿顯眼的位置。此番他要親自充當前鋒,衝垮漢軍,讓韓信嚐嚐西楚霸王的厲害。項聲、項梁分別統領左、右軍,每軍各近二萬人,掩護左、右兩翼。整個楚軍擺成雁陣,兩翼橫向展開,排成左、右向後梯次配置的戰鬥隊形。項王僅憑蠻勇,不善謀略,一聽說敵兵逼營,立刻一馬當先,迎敵漢軍。楚兵隨著項王全部出動,奮勇向前。兩軍交接,戰鬥了好幾個回合,項王一揮橫戟,部眾個個舍生忘死,奮力殺敵。

劉邦獲悉情況不妙,派出樊噲率兵支援韓信。樊噲率領的是由重甲兵、車兵、騎兵混合編成的方陣,多達五千人,有很強的戰鬥力。項羽率軍連續發動兩次強攻,都沒有成功,韓信此時才化險為夷。又有灌嬰率二十四隊遊騎救援。韓信命灌嬰率遊騎加緊攻擊項聲、項梁兩軍。項聲、項梁兩軍無法招架,損失慘重,被迫退回垓下大營。灌嬰率領遊騎圍攻項羽。實際上,韓信的退卻雖有項羽勇猛善戰的因素在內,但更為主要的是,他要誘引項羽中計,使其陷入自己早已設計好的包圍圈中。

項王平日百戰不殆,根本瞧不起韓信,即便有人勸他窮寇莫追,他也充耳不聞。大概追了好幾裏,已進入了漢軍埋伏圈,韓信便發放號炮,召喚伏兵先殺出兩路,與項王交戰一次。項王堅持不退,大戰一場,突破漢軍,仍去追殺韓信。但又響起了第二次炮聲,又殺出兩路伏兵,截住項王,又是一番廝殺,但最終又被衝破。項王勇往直前,隨後炮聲不斷,伏兵如潮水般湧來。戰場上的漢軍屍橫遍野,但漢軍依舊源源不絕。項王突破重圍,殺到第七八重時,部眾傷亡慘重,所剩無幾,項王也體力難支,逐步退卻。不料韓信發放了號炮,十麵埋伏,全麵出擊,圍攻項王。楚兵紛紛落荒而逃,項王孤軍奮戰,畢竟寡不敵眾。

項羽自清晨卯時出戰一直到下午未時,足足拚了四個時辰,渾身上下鮮血淋漓。即便項羽神勇,也感體力不支。五千鐵騎僅存不到一千騎,仍在奮戰。漢軍前赴後繼,從未停止攻擊。項羽見項聲、項梁兩軍已經撤退,不能再掩護左、右兩翼,僅靠自己孤軍奮戰,必定會吃大虧。韓信深藏人海之中,不見蹤影。漢軍人多勢眾,即便再損失一兩萬人,仍不會消減攻勢。項王後悔莫及,隻有命鍾離昧、季布等斷後,自己充當先鋒,一聲大喝,使漢兵膽戰心驚,再揮舞長戟一觸即斃。因此漢兵左右避開,項王得以逃生,退回垓下大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