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魯肅的閱兵台——洞庭湖畔嶽陽樓(1 / 1)

洞庭湖位於長江中遊的南岸,跨我國的湖南、湖北兩省,由西洞庭湖、南洞庭湖和東洞庭湖三部分組成。洞庭湖素以“八百裏洞庭湖”而著稱,曾經是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有“洞庭天下水”之說。現在它的麵積僅次於鄱陽湖,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在湖中,有座叫君山的小島,島上有湘妃祠等古跡。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最大的特點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漁帆點點,水天一色。在這裏,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一天之中也是變化萬千。有著天下第一樓之稱的嶽陽樓,就在洞庭湖畔。

關於嶽陽樓的來曆,還有這麼一段故事呢。

在三國時期,周瑜曾擔任吳國的水軍都督,在洞庭湖督練水軍。可是,還沒有練出個名堂,他就病逝了。周瑜去世後,吳國的國君孫權任命魯肅為新都督,繼續督練水軍。魯肅是個文官,可以說是對練兵打仗的事一竅不通。於是,在上任以後,他就找來幾個周瑜的老部下商量軍事。可是,他們都看不起魯肅,誰也不願意發言,而且還在背後議論說:“哼,一隻脫了毛的山公雞,也想來管我們這群湖鴨子,真是自不量力。”魯肅在聽到傳言之後,暗自下定決心,一定要找到訓練水軍的好方法。

魯肅不僅虛心地向水軍中的官兵學習,而且還向當地的老漁翁請教。老漁翁們被他的誠意感動了,紛紛向他獻計獻策。他們說,周瑜訓練水軍重視“勇”,疏忽了訓“智”,魯肅大人如果智勇兼顧,再造一些抗風、快速的戰船,那訓練出的水軍一定會天下無敵。魯肅覺得這些建議十分有道理,就從漁民中間挑選了三百名身強體壯、水性好的青年,日夜在洞庭湖中練兵,並且還建造了一種不僅抗風,而且速度很快的新戰船——“子母船”。

一天早晨,洞庭湖湖麵上的薄霧漸漸散去,一輪紅日照得湖水金光燦燦。突然,湖的北麵戰鼓齊鳴,旌旗招展,幾十艘嶄新的戰船向吳國的水軍營寨開來,隻見在戰船的軍旗上寫著鬥大的“魏”字。一見有了敵情,吳國水營的軍官急忙調兵迎戰。這時,周瑜的那幾個老部下發現,魯大人訓練的新水軍連個影子都看不見了,於是他們就更加神氣了,暗自笑話魯肅不中用。說時遲,那時快,眨眼工夫,“魏國”的船隊已經衝過來,把吳國的戰艦衝散了。周瑜那些老部下的許多戰船都被撞得漏了水,眼看就要沉了。他們覺得很奇怪:魏國的戰船怎麼會有如此神速?因為魏國的水軍多是北方人,不會遊泳,所以他們跳水逃命還有一線生機。沒想到,還不到一個小時,這些跳水逃生的士兵就都像水鴨子一樣被抓上船來。他們抬頭一看,發現那麵“魏”字旗下立著的大將,竟是魯肅!原來,這是魯肅率領他所訓練的水軍進行的一次實戰演習。

周瑜的那些部下這才知道他們小看了魯肅。後來,吳國水軍新舊將領都很尊敬魯肅,他們在洞庭湖岸邊建造了一個“閱兵台”,每天請魯大人到此指揮和檢閱練兵。在唐代的時候,人們把閱兵樓擴建成一座樓閣,叫做南樓,又稱嶽陽樓。

【地理探秘】

是什麼原因導致洞庭湖從我國的第一大淡水湖,縮小為第二大淡水湖的呢?原來,長江有多條水路與洞庭湖相通,這樣,洞庭湖就像是一個天然的巨型水庫,可以調節長江的水量。當長江漲水,江水倒灌入洞庭湖時,江水就把大量泥沙帶入湖中,從而造成泥沙淤積,讓洞庭湖部分湖區變成了陸地。而且,後來人們又在湖區不斷地圍湖造田、建堤,一點點地使湖區麵積不斷減少。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洞庭湖麵積急劇下降,最終,它把“我國第一大淡水湖”的稱號讓給了鄱陽湖。

麵積變小後的洞庭湖,它的調節洪水能力已經大不如從前。這個事實給我們的教訓是,人們在利用湖泊的同時,更要學會如何保護湖泊,如果任由泥沙堆積、不加節製地圍湖造田,我們最終就會失去整個洞庭湖。

【博聞館】

君山與湘妃

君山古稱洞庭山,是一座四麵環水的小島,與“天下第一樓”嶽陽樓隔湖相望。君山的竹子非常有名,有斑竹、羅漢竹、方竹、實心竹、毛竹、紫竹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斑竹。斑竹又叫“湘妃竹”,上麵布滿了像眼淚一樣紫色、白色或是血紅色的斑點。關於湘妃竹的來曆,還有著一段淒美的傳說呢。

相傳在舜帝晚年的時候,湖南九嶷山出現了九條惡龍,它們經常在湘江中戲水作樂,弄得洪水暴漲,百姓叫苦連天。舜帝知道後,決定到南方去斬除惡龍。舜帝的兩個妃子——娥皇和女英,她們也非常關心百姓疾苦,雖然舍不得舜帝,但她們最終還是依依不舍地送走了舜帝。送走舜帝後,兩位妃子一直在等待他早日勝利歸來。但一年又一年過去了,始終不見舜帝回來,於是她們決定去九嶷山尋找舜帝。娥皇和女英一路跋山涉水來到九嶷山,卻得知舜帝已在這裏病死。娥皇和女英悲痛欲絕,相倚而哭,她們的淚水灑在竹子上,竹竿上就永遠地留下了她們的斑斑淚痕。由於二人也叫湘妃、湘君,為了紀念她們,後人就把洞庭山改叫“君山”,斑竹稱作“湘妃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