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位於我國海南省三亞市天涯鎮下馬嶺山的腳下,前海後山,風景獨特。這裏海天一色,帆影點點,椰林婆娑。在銀色的沙灘上,巨石星羅棋布,或臥或立,或踞或蹲。這些巨石都是頂部渾圓,一律向著岸邊微微躬身。其中最有名的兩塊石頭,分別刻有“天涯”“海角”字樣,意為天之邊緣,海之盡頭。那麼,“天涯”兩個大字是誰題寫的呢?
很久以前,當地人都認為“天涯”兩字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所題寫的。這是因為,在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
據傳說,在宋朝時,海南島遠離都城汴梁(今河南省開封市),“鳥飛尚需半年程”。當時,這裏交通閉塞,人煙稀少,來到這裏的人,來去無路,認為自己到了“天之邊緣,海之盡頭”,隻能望海興歎,所以這裏也成為當時朝廷流放“逆官”的地方。蘇軾因為觸犯了朝中當權者的利益,在他六十歲的時候被貶到這裏任職,在這裏一住就是三年多。
在那段時間,蘇軾因心中憂悶,常常到海邊散步。一天,當他正在海邊散步時,突然遇到狂風暴雨,於是他隻好躲在海邊的一塊巨石下麵避雨。過了一會兒,風停雨住,海麵重又恢複了平靜,波光粼粼,非常好看。蘇軾受到眼前美景的感染,隨手在大石上題寫了“天涯”二字。後來,一位石匠發現了蘇軾題的字,就把它刻了下來。於是,人們就把這個地方叫“天涯”,這塊大石頭叫做“天涯石”了。
曆史學家郭沫若曾經三次遊覽天涯海角。在1961年2月上旬第一次遊覽天涯海角時,他就聽說了蘇軾題寫“天涯”的故事。當時,郭沫若就有了疑惑,因為他發現巨石上題字的字體與蘇軾的字體有些不同,蘇軾的書法渾厚、拙勁,而石刻上的字比較軟弱,兩者的風格、水平大相徑庭。
在1962年年初,郭沫若第二次來到天涯海角遊覽。當時,郭沫若應當地幹部的邀請,利用春節假期到海南島來點校當地的地方文獻——《崖州誌》。郭沫若在閱讀《崖州誌》時,意外得知“天涯”二字是清代雍正年間崖州的知州程哲題寫的,於是他立即決定第三次前往天涯海角遊覽。
1962年1月16日,郭沫若第三次來到天涯海角遊覽。他找來竹梯,親自登上石壁,從風雨剝蝕的殘跡上,一筆一畫地查出“天涯”二字的題款“雍正十一年程哲”。攀崖驗證的結果與地方文獻的記載一致,於是他欣喜地寫下了詩句:“訪古字方顯,得魚人正歸。”雖然蘇軾當年的確被流放海南島,不過沒有資料顯示他來過“天涯”所在的崖州,所以“天涯”二字也就不會是他所題寫的了。
郭沫若三遊天涯海角,攀石考古字的嚴謹治學態度一直被傳為佳話。後來,在“天涯”石的另一側,刻上了郭沫若題寫的“天涯海角遊覽區”幾個大字。天涯海角遊覽區也因郭沫若先生的考證和題名而名聲大振。
【地理探秘】
“天涯”“海角”這些海邊奇石,原來是下馬嶺山體向南突出的部分,這些石頭在後來遇到了三次大的海水入侵運動,在遭受了長期的風吹日曬和海水侵蝕後,岩石中的礦物沿方向不同、疏密不一的節理進行脫落,這樣便漸漸形成了形態各異的巨石。“天涯”石和“海角”石就是巨石群裏最有名的兩塊。
【博聞館】
尋找“海角”二字的主人
知道了天涯石上的“天涯”二字不是蘇軾所寫,而是出自於程哲之手後,人們不禁又產生了一個新的疑問:海角石上的“海角”二字是誰寫的呢?
為了解開這個疑問,在1982年3月,當時擔任崖縣(今三亞市)文化局長的蔡明康與崖縣文化館館長黃懷興一道,學習郭沫若“攀崖驗字”的方法,攀上古崖考察,發現在“海角”石刻左下角有“王毅”字樣,字跡雖已剝蝕,但刻跡依稀可辨。
後來,經過多方考證,確認“海角”二字確是抗戰時期擔任海南島最高軍政長官的國民黨瓊崖守備司令王毅將軍所寫。
至此,“天涯”和“海角”這幾個字都找到了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