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是元康四年(前64),漢朝暫時放棄了車師國,車師國的領土被匈奴占領。但是,漢朝另立在焉耆國的王子軍宿為王,不斷地吸引車師國的居民遷往渠犁一帶。就這樣,車師國分裂為前後兩國,雖然匈奴占領了車師國的領土,但是車師國的國力隻有當初的一半。最致命的是——匈奴沒辦法對這個地方展開移民,作為遊牧民族,耕種屯田是少數軍人的職責。
宣帝騰出兩隻手來,全力解決西羌,畢竟西羌才是燃眉之急。對於西域,他的態度是維持現狀,不要讓匈奴占到太大便宜。該是我的,早晚還是我的。
但是,西羌的戰事並不順利,義渠安國以騎都尉的身份帶著三千騎兵防禦西羌的進犯,在今天青海甘肅交界的大通河被叛軍擊敗。叛軍繳獲大量武器、車輛、輜重。義渠安國隻得撤軍到令居縣(今甘肅永登縣一帶),彙報戰果。
這個時候,宣帝考慮另派一名將領主持對羌事務,趙充國其實是不二人選,有經驗、有膽識、有見識,老家還就在前線附近。但是也有年齡,七十多歲了。禦史大夫按照皇帝的指示,詢問大臣們誰可以去領兵平定西羌。
趙充國非常自信地說:“在這個方麵,沒有能夠超過老臣的了。”
皇帝派遣大臣詢問:“趙老將軍覺得西羌那邊是什麼情況,需要用多少人?”
趙充國發明了一個成語:“百聞不如一見,戰場的情況哪能在後麵猜出來呢?不如讓我趕快去靠近前線的金城(今甘肅蘭州一帶),再做打算。”
宣帝一聽這話,心裏有底了,趙老將軍還是蠻靠譜的,於是笑著說了一句:“諾。”
就這樣,神爵元年(前)四月,趙充國帶著一萬人的騎兵先遣部隊進入金城,打算渡過黃河。為了防止敵軍的攔截,當晚,三個營的兵力悄悄過河,人銜枚,馬裹蹄。渡河後,迅速穩定登陸場,布置防禦和營寨。到了早上,登陸場已經安排完畢,漢軍有秩序地過河,一切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羌族叛軍派遣一百多騎兵過來挑釁,趙充國很不屑:這戰術也太低級了吧,我的騎兵剛剛過河,一旦出戰不就被你們滅了?
稍事休整之後,趙充國組織騎候(偵查騎兵),在四望峽(今八望峽水庫)一帶進行偵察。在確認此地沒有叛軍之後,再次趁著夜色,將部隊轉移到落都(今青海樂都縣),並把各個軍司馬、校尉級別的軍官召集起來,展開動員:
“你們看,羌族叛軍根本不會打仗,隻要他們派數千人在四望峽組織防禦,我們根本沒辦法轉移!”
最後,漢軍一直向西轉移到西部都尉府(今西寧市一帶),每天休整,無論叛軍如何挑釁,都不出戰。
趙充國打仗有個特點,就是非常重視情報的搜集,沒多久,他就抓到一個舌頭。經過審問,他知道了羌軍內部的一些情況:
羌軍內部已經非常不團結,相互指責:“都說了讓你別造反,現在天子派趙老將軍來了,人家幾十歲的人,打了一輩子仗。現在就算請求一戰而死,都不行!”
這,就是他想要的。
隨後,趙充國的兒子趙卯,帶著期門佽飛(皇家特種兵弓箭部隊)、羽林孤兒(世代從軍的特種兵部隊)、胡越騎(少數民族雇傭軍)等精銳部隊離開主力,轉移到令居一帶,監視敵軍在漢軍後方的動向。果然,羌軍在這裏布置兵力,打算切斷漢軍的補給,趙卯迅速向朝廷報告。
漢朝緊急派遣了八校尉、驍騎都尉的部分兵力,與金城太守一起在山地間搜索羌軍,保障漢軍主力的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