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節刀工與刀法(1 / 3)

前兩節所講的部位分割工藝和骨肉分割工藝都離不開刀工。但這裏所說的刀工是指根據烹調與食用的要求,運用一定的刀具和行刀技法,將原料分割成組配菜肴所需的基本形狀的操作過程。也可以說刀工分割工藝是部位分割工藝或骨肉分割工藝的後續過程,是將經過部位分割或骨肉分割的原料進一步分割。

知識鏈接

古籍記載中的刀工

古人刀工之妙不可思議。《禮記·內則》中載:“取牛肉,必新殺者,薄切之,必絕其理”,說明美味離不開高水平的刀工技藝。《莊子·養生主》描述了解牛的庖丁,庖丁經三年苦練,達到“目無全牛”、“遊刃有餘”的境地,“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觀他解牛,如觀古舞;聞其刀聲,如聞古樂。由是觀之,動刀解牛,也是藝術。

刀工作為一門技術,唐代便出現了專著《砍斫法》。當時也確有以刀工進行藝術表演的,《酉陽雜俎》說“有南孝廉者善斫膾,縠薄絲縷,輕可吹起;操刀響捷,若合節奏。因會客炫技。”

描寫古代刀工的優美文字還很多,如:“涔養之魚,膾其鯉魴。分毫之割,纖如發芒;散如絕穀,積如委紅。殘芳異味,厥和不同”(傅毅《七激》);“蟬翼之割,剖纖析微。累如疊穀,離若散雪。輕隨風飛,刃不轉切”(槽植《七啟》);“命支離,飛霜鍔,紅肌綺散,素膚雪落。婁子之毫不能廁其細,秋蟬之翼不足擬其薄”(張協《七命》)等。

不僅文學家將精湛的刀工當作藝術欣賞,普通的百姓也往往是一睹為快。為了開眼界,古代有人專門組織過刀工表演,引起了轟動。南宋曾三異的《同話錄》說,有一年泰山舉辦絕活表演,“天下之精藝畢集”,自然也包括精於廚藝者。“有一庖人,令一人裸背俯伏於地,以其背為幾,取肉一斤許,運刀細縷之。撤肉而試,兵背無絲毫之傷。”以人背為砧板,縷切肉絲而背不傷破,這一招不能不令人稱絕。

原料經過刀工分割工藝,不僅具有美觀的形體,更重要的是為加熱、調味提供了方便,使原料更便於食用、利於消化,進一步豐富了菜肴品種。當然目前已有一些使原料加工成型的機械(如切絲機、切片機、絞肉機、粉碎機等),但名目繁多、技藝精妙的刀工刀法,仍然是中國烹調工藝的一大特色。

一、刀工操作的基本要求

1.根據原料的不同性質,選擇不同的刀法

我國烹飪原料品種繁多、性質各異。刀工應根據原料性質的不同靈活掌握,區別對待。如牛肉質地老而肌肉纖維粗,要頂著肌肉紋切絲(頂紋切);雞脯肉質地鬆嫩,易斷裂,要順著肌肉紋切絲(順紋切);豬肉質地介於兩者之間,則要斜著肌肉紋切絲(斜紋切)。韌性較強的豬肉、牛肉絲可以切得細一點;質地鬆軟、韌性較差的魚肉就要切得粗一點,以防烹調時斷、碎。

2.適應菜肴和烹調的要求

我國菜肴品種豐富,烹調方法繁多,有的用旺火短時間烹製,有的用小火長時間烹製。因此,原料的刀工處理要符合菜肴和烹調的要求。一般來說,對爆、炒等旺火速成的菜肴,原料要切得小些、細些、薄些;對燜、燉等小火長時間加熱的菜肴,原料要切得大些、粗些、厚些。再如,香酥裏脊絲與清燴裏脊絲,前者口味酥脆,後者則口味鮮嫩。這就要求前者的裏脊絲要切得粗些、長些,以防止裏脊絲過於細短,經油炸收縮後顯得更細短,變得老而無味;後者則要切得細些、短些,以達到鮮嫩、美觀的目的。

3.原料成型要整齊劃一、均勻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