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發展長征沿線地區經濟是國家政治穩定的要求
包括長輾沿線地區在內的廣大西部地區不僅集中了中國大部分的少數民族人口,而且廣西、雲南等省還毗鄰邊境,與別國接壤。因此,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與民族問題的解決和整個國家的政局穩定息息相關。這些地區交通閉塞,自然條件差,特別是生活在岩石地區、荒漠地區和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經濟發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更差,與發達地區的差距不斷擴大,正是這一原因使得這些地區解放前長期處於政治邊緣,成為中國革命的堅定擁護者。今天,若不能成功解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問題,縮小地區差距,它們仍有可能成為許多政治不穩定因素的載體。因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控製和縮小地區差距,加快邊疆地區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使邊疆地區的經濟總體發展水平高於周邊國家和地區,人民生活水平好於周邊國家,民族地區經濟與全國經濟發展總水平相協調。這樣西部邊疆才能實現長治久安,我國這樣的多民族國家才能長期保持民族團結和統一。
3.發展長征沿線地區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要求
西部地區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孕育中華民族文明的母親河——黃河和黃金水道——長江的發源地。西部地區的環境關係整個國家的環境質量和生態平衡。
曆史上的西部曾是一個多林地區,3000多年前的黃土高原曾是林木蔽天、水草豐盛的地方。但是,經過多次大規模墾屯後,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目前,這一地區麵臨嚴峻的生態問題。據1993年第四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顯示,陝、甘、寧、青、新五省區占國土麵積1/3,但森林覆蓋率僅2.78%;西部地區水土流失麵積已占全國水土流失總麵積的80%;荒漠化土地麵積占全國的90%以上;嚴重退化草場絕大部分在西部地區;全國15~25度坡耕地西部地區占了70%。西部地區還是我國水土流失的重災區和沙塵暴的主要塵源地。更值得憂慮的是,目前西部地區林草植被破壞、土地沙化退化、生物多樣性喪失的狀況仍在擴展之中。因此如何盡快遏製西部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對於改善全國生態環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經濟發展對環境有著重要影響,為了求生存,西部很多地區將原來的草地和林地資源墾殖後用來種糧食,解決了基本的生存和溫飽問題。這種戰天鬥地“亂石堆裏造良田”的精神可歌可泣。但是,人類的這種行為卻要付出環境代價。因此,如何處理西部地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在部分地方仍沒有穩定解決溫飽,很多地方隻是低水平解決了吃飯問題的情況下,很難要求農民單純從保護生態環境出發,自發放棄已經開墾的土地。在缺乏資金、市場信息不靈情況下,更不能希望農民自主調節產業結構,通過經濟作物換取糧食,穩定提高收入。因為麵對比經濟作物更加不穩定的市場環境,農民不可能將口糧問題撇開,靠市場解決吃飯問題。這就要求政府著眼於全局,通過給予農民適當的補償,首先打破西部地區“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
中央政府要加大西部地區天然林保護工程實施力度,采取“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以糧代賑”的政策措施,由國家無償向農民提供糧食和苗木,對陡坡耕地實行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草。爭取到2010年,生態環境特別惡劣的長江上遊、黃河上中遊地區水土流失及嚴重荒漠化的治理初見成效,為再造西部秀美山川打下良好基礎。力爭到2030年實現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
西部地區還是我國重要的礦產基地,在未來國家能源可持續發展上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西部地區的煤炭、石油、天然氣、水能資源、鉛、鋅、錳等大宗主體礦產以及鉻、錫、鎳、稀土等稀有戰略性礦產在全國都占有重要位置。磷礦、鉀鹽、岩鹽等化工非金屬礦產和建材非金屬礦產資源也很豐富。未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將使得資源短缺問題越來越突出,東部地區能源需求缺口將呈不斷擴大之勢。因此,西部地區將在東部省份發展中擔當起能源供應者的角色,尤其是在國際市場上能源和原材料價格波動較大的情況下,西部作為能源基地將為東部地區的發展提供穩定的物質基礎。
4.當前發展長征沿線地區經濟是促進內需的大好時機
世界經濟正在經曆深刻變革,貿易自由化的深入使得各國間聯係日益緊密。而當前美國經濟的疲弱和日本經濟的長期徘徊必然拖累世界經濟。中國作為一個外貿依存度很高的國家,經濟發展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外貿作為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作用已經有所減弱,必須尋求其他途徑保持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擴大內需就是在東南亞金融危機後適時提出的。而擴大內需的一條重要途徑就是通過西部大開發促進西部經濟發展,縮小地區差距。因為目前東部地區自身經濟實力已經明顯增強,不僅各項基礎設施已具備相當規模,而且私人或地方投資也已經具備一定的能力來獨立發展基礎設施,並且表現出良好的意願。過多的政府投入並不會對經濟增長起很大作用,隻能是擠出私人或地方政府投資。相反,西部地區則不僅基礎較差,很多地方交通運輸狀況長期得不到改善,而且自身積累較弱,若沒有中央政府扶持和外力的介入,短期內很難實現跳躍式發展。因此,在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時,西部的地位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外部環境出現波動的時候,西部的巨大發展空間和潛力將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
從發展前景看,通過西部地區基礎設施投資帶動經濟增長也具有較強可行性。中國經濟在走出短缺之後,投資拉動一直是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動力,特別是90年代初期的高增長很大程度上應歸因於政府的高投入。目前,中央政府財力充裕,外彙儲備充實,並且財政稅收連續幾年大幅增長,因此有實力進一步增加投資,為今後的發展積蓄力量。但是,投資的方向必須明確,政府作為宏觀管理部門,投資將主要集中在公共物品的提供上,而不應過多的將資金投向企業。特別是在講求效益的今天,連年虧損的企業決不應該再成為政府扶持的對象。相對而言,廣大的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匱乏,生態環境日益惡劣,正好為政府投資提供了良好場所。對西部基礎設施和環境治理的投入不僅關係到西部的發展和全國環境的改善,而且有利於保證政府資金投入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開發西部,農業將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內容。可以說,沒有農民收入的較快提高,西部地區小康和現代化目標將難以保障。而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民經濟的全麵現代化。但是,從全購情況來看,目前農業占整個GDP的比例不足18%,而農業人口占總人口70%,西部地區農民收入60%左右來自農業。如此大量的勞動力依靠產值相對較小的農業獲得主要收入,西部地區農民收入如此低就不足為奇了。
80年代中期以後,農村地區消費總額占全社會比重不斷降低。到199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縣及縣以下地區隻占38.7%,其中縣以下地區僅占26.2%,而1985年這一比重分別高達56.5%和39.3%。1999年按支出法國內生產總值計算的居民最終消費中,農民所占比重僅為45.9%,而1984年這一比重達64.9%(《農村經濟綠皮書2000~2001》,p170)。農村消費的低迷已經明顯製約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由於農村購買力低,許多工業產品和耐用消費品盡管在農村有著廣闊的需求空間,卻無法轉猾兩有效需求,出現積壓、滯銷等局麵。因此,要重視西部地區農民收入的提高。這樣才能帶動農村消費的增長和儲蓄的增加,為國民經濟協調發展奠定基礎。
三 製約長征沿線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雖然改革開放後,長征沿線地區經濟出現了滑速增長,但是與東部地區相比,無論在經濟增長還是在社會發展水平上仍存在明顯差距。突出表現在思想觀念落後,市場經濟意識差;基礎設施發育水平低,社會投入嚴重不足;財政自身積累能力差等方麵。
1.基礎設施發育水平低製約了長征沿線地區經濟的發展
基礎設施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交通的便利、通訊條件的改善不僅有利於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經濟效率,而且還可以方便對外交往,促進產品、觀念和技術管理的溝通。而目前長征沿線地區在這方麵發展明顯落後。在貴州境內很多地段上,汽車在路麵上時速隻能達到30公裏左撘。由於道路崎嶇或泥濘塌陷,氣候惡劣時很多地段甚至根本無法通行。平時在發達地區高速公路上不到2個小時的路程,在貴州往往需要一整天時間。效率大大降低,令人望而生畏。因此,西部很多地方把基礎設施的改善,尤其是交通狀慷的改善作為發展的首選目標。“要致富,先修路”西部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急切地渴望交通狀況的改善。
從整個西部情況來看,1998年,西部地區交通運輸線路綜合密度,即每萬平方公裏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運公裏數,僅為768公裏/萬平方公裏;相比之下東部地區為4488公裏/萬平方公裏,中部地區為2583公裏/萬乒Ы公裏。東部為西部的5.85倍,中部為西部的3.36倍(陝西省財政科學研究所,2000年)。
從通訊條件看,1998年每百人電話擁有量東部地區為16.29部,中部地區為7.87部,而西部地區僅為5.62部。東不ヘ區為西部地區的2.9倍,中埠呚區為西部的1.4倍。而從長話業務電路看,東部地區更為西部地區的50倍,中部地區為西部地區的12倍。
長征沿線地區不僅交通運輸線路密度小,而且質量低。很多地區不通鐵路,缺乏高等級公路,沒有高速公路。公路老化情況嚴重,多年來一直處於修修補補狀態。以紅軍過雪山草地時經過的四川若爾蓋縣為例,該縣幅員遼闊,總麵積10436平方公裏,但境內卻蕉有兩條公路主幹道,而且等級較低。國道213線朗木寺至縣城90公裏建於20世紀50年代;縣城至鬆潘100公裏的縣級土石路修建於70年代,1996年改為國道後一直未得到改造。由於整個路段大部分處於沼澤地帶,路基軟,路堤矮,時間久,加之受特殊高原氣候影響,每年道路翻漿時間達5個月,車輛通行嚴重受阻,製約了本地優勢產品的銷售和外帛產品的進入,旅遊業豐富的資源也難以得倒嚔揮。而且該縣目前還有20多個村沒有通公路,很多已經通路的囩村道路由於缺乏養護,也是路慷很差,利用率不高。至於通訊設施,目前若爾蓋拝了縣城和唐克鄉基本實現光纜傳輸和移動通訊外,其他鄉場則基本不通電話,通訊十分困難,信息根本無法及時傳達給農牧民,開會必須提前多日通知。
2.觀念落後,人才缺乏製約了西部地區經濟的發展
當今的時代是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和科技在社會和經濟發展中所起的追用越來越重要。同樣,人才和科技的競爭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激烈過。可以說,誰贏得了人才,誰就搶占了發展的先機;誰鷹有了先進技術,誰就擁有了發展的主動權。但是,西部地區無論在觀念上還是在人口素質上都明顯落後於東部地區。
從人口素質上看,1998年,文盲和半文盲人繗西部地區占16.90%,中部地區占11.55%,東部地區占13.26%。西部地區比東部地區高3.7個百分點。而高中及其以上學曆的東部地區優勢更加明顯。1998年高中及其以上學曆的占總人口的比重東部地區為15.6%,中部地區為13.24%,西部地區僅為10.91%。東部比西部地區高4.69個百分點。
從全員勞動生產率看,1998年東部地區平均為40545元,西部地區僅為27113元,東部比西部地區高出13432元,東部地區是西部的1.5倍。這表明,東部地區工業企業的生產技術水平、經營管理水平和職工技術熟練程度竟明顯高於西部地區。從生產產品上看,西部地區產品大多數屬於勞動密集型和原材料等初級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
目前,西部很多地方“等靠要”思想還很普遍,思想上安於現狀,墨守成規。而市場經濟所要求的開放觀念、競爭觀念和效益觀念還很薄弱。雖然西部地區早已經認識到,觀念的落後是西部落後的根源。但是,思想解放並不是簡簡單單地通過幾次交流和學習就能解決的,它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而且發達地區的經驗和做法必須和本地區實際相結合才能真正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因此,更新觀念,引進和培養人才在西部經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3.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
從農村產業結構情況來看,盡管東中西部地歉農業內部結構上差異不大,但是東部地歉在二三產業發展上明顯處於優勢地位,並且在農民增收中的作妹日益突出。由於中國農業整體水平較低,農業自給自足成分大,農產品生產專業化、商品化程度不高,因此東中西部地區在農業內部結構上差別並不大。1999年,東、中、西部農業內部,種植業所占比重分別為59%、62%和66%,西部比東部地區高7個百分點;林牧漁業所占比重分別為41%、38%和34%。
但是,由於東部地區具有相對優越的自然地理和社會亥濟條件,因此改革開放後,這些地區及時抓住了機遇,在農村二三產業上獲得了快速發展。鄉鎮企業經曆了20世紀80年代的異軍突起後,在90年代弧得了長祝發展,企業無論在規模和效益上都極大提高,其抗拒市場矅險的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明顯提高。1999年東部地區農村二三產業增加值在農村增加值中的比重為70%,比中部地區高出11個百分點,比西部更高出27個百分點。成為農村經濟增長和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由於二三產業起步比較晚,近幾年又遭遇供過於求、產品普遍過剩、積壓的市場狀況,因此發展上無法像東部地區那樣,通過初期的拾遺補缺逐步培養自身的優勢產業。在市場供過於求的背景下,未來發展麵臨很多困難。
從農村經濟效益指標上看,西部地區也處於明顯劣勢。1999年東、中、西部地區農村勞均創造的增加值分別為11382、7877和4385元,東部是西部的2.6倍;從土地生產率上看,平均每公頃耕地實現的種植業增加值東、中、西部分別為10213、5707和5377元,東部是西部的1.9倍(《農村經濟綠皮書2000~2001》,p121)。
4.自身涵累能力差
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作用的發揮與公共財政收支關係密切。財政收入規模小,必然影響政府對基礎設施的供給和社會公共產品的供給,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速度。在“吃飯”財政情況下,政府很難集中財力做大事,經濟發展將受到製約。長征沿線地區財政實力明顯較弱,很多地方是赤字財政,需要中央政府扶持,很難依靠自身積累投資大的生產建設項目。
1999年末,長征沿線9省財政收入合計1047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總收入18.7%,遠低於9省人口和土地在全國所占30%強份額。同期,9省財政總支出2062億元,占全國地方財政支出總額22.9%,餘額主要由中央財政轉移支付承擔。
從東西部比較看,無論在財政總量上還是在人均指標上,西部地區都顯著低於東部地區。1998年財政收入合計東部地區2874億元,中部地區1145億元,西部地區僅為946億元,東部地區是西部的3倍。從人均財政收入看,這一差距更大。東部地區人均財政收入965元,而中部和西部分別為291元和269元,東部是西部的3.58倍。從財政支出上看,同年東部地區財政支出合計3915億元,中部地區1909億元,西部地區1849億元,東部是西部的2.12倍。人均財政支出東部地區為1279元,中部地區為499元,西部地區為705元,東部地區是西部的1.8倍。
若進一步從省區間財政收支觀察,差距更為明顯。1998年廣東省財政收入641億元,而西部地區的貴州省僅為65億元,為廣東的1/10.人均財政收入上海市高達2607元,而西部地區的貴州省僅為180元,僅為上海的7%。同年廣東省財政支出826億元,是貴州省的6.2倍。人均財政支出上海市高達3218元,是貴州的8.8倍。
縣級層麵看,大多數地方財力拮據,赤字嚴重。以若爾蓋縣為例,1987年實行財袉收支基數包幹時,該縣核定收入基數為412萬元,支出基數為568萬元,定額補助156萬元。但由於經濟發展落後,財政收入不穩定,2000年該縣財政收入僅為289萬元,不僅很多國家支持政策要求的配套資金難以到位,而且經常由於保“吃飯”,耽誤或擠占建設資金。
從農戶層麵看,西部地區農民收入偏低,很多地方僅能維持溫飽,自身積累能力很弱,大規模生產投資更是無從談起。1999年,東部地區農村居民人均生產費用支出615元,中部地區489元,西部地區僅為462元,比東部地區少153元,而這其中很大部分是用於擴大再生產。同年,東部地區鄉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額1744億元,占全國當年鄉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68%;中部地區為737億元,占28%;而西部地區僅為94億元,占投資總額比重不足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