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預警機(1 / 3)

“21世紀預警機明星”——“E-10”預警機

兵器檔案

探測距離:1850千米

同時跟蹤目標數:600個

航程:未公布

速度:未公布

續航時間:50小時~60小時

為了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的需要,美國在加強、完善預警機方麵不遺餘力,2002年10月,美空軍參謀長江珀正式提出了研發通雷達用和多功能“作戰平台”——“多傳感器指揮控製飛機”的設想。

2003年3月美空軍將這種新型預警機正式命名為E-10,兼具對地、對空、通信和電子戰功能,是真正意義上的“偵察-預警指揮-控製-打擊”一體化飛機。

2003年4月,E-10概念機首飛,預計2013年裝備美軍。

設計特點設計特點經過美空軍的挑選與評估,最終確定機體寬敞、航程遠的波音767-400ER客機作為E-10預警機平台,可以在一天內飛抵世界任何地方,快速飛臨那些沒有空軍作戰中心、無法設立地麵指揮中心的戰區,提供目標區的空中機動指揮能力,實現“零反應時間”,確保瞬間打擊能力。

E-10采用性能穩定、故障率低的可縮放的電子掃描陣列雷達,把對空和對地探測綜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預警能力。在指揮與控製係統方麵,配備“戰鬥管理、指揮、控製、通信、計算機和情報”機載係統,能對獲取的各種情報數據進行比較,並顯示在地圖顯示器上,可根據目標特性自動分配最合適的機載武器,具備接收、融合來自其他信息源的傳感器數據的能力,能對作戰效果和戰爭損害等進行評估。

E-10的數據鏈係統,可以實現實時語音或視頻傳輸,而且具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令預警機和其他平台建立起更好的信息互聯通道。

多種功能探測與監視。根據設計要求,E-10可以在2萬米高空滯留50小時~60小時,可以跟蹤地麵和空中的機動目標,提供彈道導彈和飛機的早期預警信息。

E-10對目標的分辨率小於30厘米,具備對低空飛行巡航導彈等隱身目標的探測、監視和跟蹤能力。

指揮與控製。

E-10可將美軍現役6種情報、偵察、監視飛機的性能整合於一身,在戰區內指揮控製各種有人作戰飛機和“全球鷹”、“捕食者’等無人機,每架E-10飛機可同時指揮和控製5架~6架無人機,實施聯合作戰指揮與控製。

情報立體綜合。E-10與以航天器為平台的情報、監視、偵察設備連為一體,把從戰鬥機、無人機和衛星上得到的情報綜合起來,機載係統對目標信息進行自動分析、判讀、處理,並及時、準確地把情報傳遞給有關部門,在最短時間內構建出一幅連貫的綜合性戰區作戰結構圖,並實時傳送給地麵作戰指揮部,從而使部隊指揮官得以有效掌握戰場空情,做出快速準確的決斷,以減少攻擊目標所需的時間。

重要意義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和謀求霸權的需要,積極調整軍事戰略,率先更新作戰理論,加強軍隊信息化建設,向著精兵之路大步邁進。

E-10預警機是美軍新式信息化武器裝備的典型代表,也是美軍推行新軍事變革的必然產物。

電子耳目的“大哥大”——美國E-8C“聯合星”預警機

兵器檔案

機長:46.6米

機高:12.9米

空重:7.03噸

實用升限:12600米

最大起飛重量:152.4噸

“聯合星”是E8C聯合監視和目標攻擊雷達係統的簡稱,是現代空地一體戰的重要裝備。它對監視軍事衝突和突發事件中的地麵情況和目標、指揮空地聯合作戰都具有重要作用。

E-8C預警機的作用主要有兩個:一個是探測、定位和跟蹤敵人目標;一個是戰場態勢感知。

E-8C曾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試用,但1996年9月才被批準生產。首批為14架,2002年8月前交付使用。

功能強大

E-8C是在波音707-300係列商用飛機的基礎上改裝的,加裝了長度為12米的雷達、通信電子係統。機身前下方安裝了長7.3米、形狀如同獨木舟的雷達天線屏蔽器。天線能夠傾斜到機身任何一側,能探測250千米左右的目標,覆蓋範圍達5萬平方千米。它還能用電子掃描方位,以確定移動目標的位置和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