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運用
該型導彈主要裝備在F-14A艦載飛機上。美國曾將F-14A連同AIM54A型導彈出售給伊朗,在1980年至1983年,伊朗空軍使用該型導彈擊落了伊拉克3架米格-23和一架米格-25戰鬥機。海灣戰爭中,多國部隊的F-14D作戰飛機裝備了AIM-54A及其改型導彈。
法國導彈招牌——“米卡”雙用途空空導彈
兵器檔案
彈重:112千克
彈長:3.10米
彈徑:165毫米
最大射程:50千米
最大速度:3馬赫
最大過載:35G~50G
引信:主動雷達/觸發引信
20世紀末,隨著歐洲一體化進程的加快,法國國防工業與其他歐洲國家之間的聯係開始加強,聯合研製成為這一時期歐洲武器生產的主流。“米卡”導彈從獨立研製到合作發展充分體現了這一曆史過程。
“米卡”空空導彈堪稱法國導彈科技的招牌,它不僅是法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的主力裝備,還隨著幻影-2000戰鬥機出口到阿聯酋、希臘等地。“米卡”以其獨特的設計思想、優良的性能成為各國現役第四代空空導彈中的佼佼者。
基本特點
“米卡”空空導彈采用正常式氣動外形布局,沿彈體配置帶矩形邊條翼的長彈翼和尾舵。從前到後分別為製導艙、戰鬥部和動力艙。該導彈裝備有一台普拉塔克公司研製的兩級動力固體火箭發動機。“米卡”空空導彈的最主要特點就是首次將中距攔截與近距格鬥雙重任務集於一身。中距攔截和近距格鬥對於導彈要求是完全不同的,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的優點和缺點。“米卡”的優點在於模塊化的結構、較強的通用性,同時也減輕了後勤供應係統的負擔,一型兩用還節省了研製經費。為了確保格鬥性能,“米卡”的重量才112千克,比一些格鬥導彈都輕。由於重量限製,“米卡”能裝的燃料一定不多,射程也必然不遠。和“米卡”同時代的兩種典型中距攔截導彈——美國AIM-120和俄羅斯R-77在射程上都比“米卡”強,前者是75千米,而R-77的改進型則達到150千米。而“米卡”的射程隻是和超瑪特拉-530D的47千米差不多,勉強算得上中距攔截。
技術優勢
“米卡”空空導彈采用了推力矢量控製技術,火箭發動機尾噴口處有4片氣流偏轉片,它們被集成在一個金屬圓盤上,通過計算機控製偏轉角度,從而調節飛行姿態。
4片L型全動式彈翼加上推力矢量控製技術可使“米卡”導彈最大過載達到驚人的50G。這對於近距格鬥有著非凡的意義,第三代戰鬥機的最大過載都在9G~10G上下。換句話說,“米卡”導彈可以做出戰鬥機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機動動作,隻要導引頭鎖定了目標並且頂得住電子幹擾,飛機想靠機動來擺脫“米卡”是基本不可能的。而±90的離軸發射角使“米卡”擁有更大的殺傷區域和不可逃區域。
空中殺手——AIM-120中距攔射空空導彈
兵器檔案
彈長:3.65米
彈徑:178毫米
最大射程:75千米
最小射程:800米最大
過載:40G
彈重:152千克
AIM-120“先進中距空空導彈”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超視距空空導彈。它具有先進的全天候和夜間作戰能力。美國空軍給AIM-120起了個昵稱——“地獄”。
AIM-120是“發射後不管”的先進中距空對空導彈,它首次使用便取得戰果,揭開了世界空戰史上新的一頁。在此之前的超視距空戰,由於大多采用半主動雷達製導的導彈,發射導彈後,載機必須保持對目標的跟蹤和照射,直至擊中目標。在這段時間裏,載機基本上不能有大動作,這對載機和飛行員的安全是極大的威脅,因為被敵方擊中的機會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