掠海神矛——“捕鯨叉”反艦導彈
兵器檔案
彈長:4.581米,直徑:0.34千米
翼展:0.914千米
射程:110千米
速度:0.75馬赫
單發命中概率:95%
“捕鯨叉”反艦導彈(又稱“魚叉”)是美國研製的一種全天候高亞聲速巡航式反艦導彈,可由飛機、水麵艦艇和潛艇等多種平台搭載。
1979年開始服役,已裝備美國234艘艦艇,並外銷十多個國家,1986年首次用於實戰,曾擊沉利比亞大型導彈艇。海灣戰爭中,美軍參戰的所有艦艇、潛艇和作戰飛機都裝備了“捕鯨叉”導彈。
性能特點
1.一彈多用。可以從多種平台上發射。既用作空對艦和艦對艦,又用作潛對艦導彈。
2.適應性好。可從多種已有發射架上發射。“捕鯨叉”導彈可在阿斯洛克反潛導彈發射架、小獵犬和韃靼人艦對空導彈發射架、四聯箱式發射架、MK-41垂直發射係統、標準魚雷發射管、MAU9A/和Aero-65A1飛機發射架等上進行發射。
3.潛隱式進氣口。“捕鯨叉”導彈的進氣口潛隱在彈體內,適於潛艇標準魚雷管發射。
4.潛射時采用無動力運載器。“捕鯨叉”導彈水下發射運行無聲音,攻擊時有很好的隱蔽性。
5.抗幹擾能力強。“捕鯨叉”導彈采用頻率捷變主動雷達末製導,導彈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現在正在改用成像導引頭,進一步提高抗幹擾能力。
識別特征
1.彈體為柱形,彈頭為鈍圓形。
2.兩組控製麵,第一組位於彈尾,尺寸較小,4片對稱,前緣後掠,後緣平直。第二組位於彈體中部偏後位置,呈梯形,前緣後掠,後緣前掠。
實戰運用
“捕鯨叉”導彈第一次使用是在兩伊戰爭期間,美軍用該導彈在波斯灣攻擊伊朗海軍艦艇。最初用4枚RGM-84(2枚是從“溫賴特號”巡洋艦上發射的,另外2枚是從“辛普森”號驅逐艦上發射的)
擊毀一艘伊朗快艇。另外,一艘伊朗的“薩漢德”號護衛艦被從航空母艦上起飛的A-6飛機發射的AGM-84擊中。
1986年3月23日和25日在美國對利比亞的戰爭中,在錫德拉灣美軍用5枚“捕鯨叉”導彈擊沉利比亞3艘巡邏艇和1艘蘇製“納奴契卡”級輕型護衛艦。
在1991年初的海灣戰爭中,沙特阿拉伯海軍在波斯灣發射的1枚“捕鯨叉”導彈(RGM-84)擊毀了1艘伊拉克的布雷艇。
戰艦殺手——SS-N-19反艦導彈
兵器檔案
彈長:10米
彈徑:0.88米
翼展:2.6米
最大射程:550千米
發射重量:7000千克飛行
速度:2.5馬赫攻擊
速度:3.5馬赫
SS-N-19是前蘇聯於20世紀70年代初就開始醞釀研製的一種遠程超音速、掠海飛行的多用途反艦導彈。目前,其最新式的改進型別名為“花崗岩”,意思是無堅不摧,它主要是加裝以先進計算機技術為主的各種現代化設備,由飛機或衛星提供中繼製導時,射程最高可達550千米。
基本特點
SS-N-19彈體為圓柱形,頭部為錐形,彈體中部有個後掠式上單彈翼,尾部有呈T形配置的3個可折疊尾翼。其動力裝置由1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和2台固體火箭助推器組成。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巡航速度大於2馬赫的遠程掠海飛行反艦導彈。目前,俄羅斯的幾種大牌艦艇,如“奧斯卡”級巡航導彈核潛艇、“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以及“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大型航母上都裝備有這位“神行太保”。在俄軍事力量日漸衰退的今天,它是俄羅斯海軍進行海上攻擊、保持其海洋優勢的“撒手鐧”。
性能優勢
SS-N-19反艦導彈采用獨特的“慣導加主動雷達加被動紅外複合製導”的方式,主動導引導彈對目標進行高速、掠海、精確的攻擊,並且在對目標實施攻擊時具有相當強的抗幹擾性能。其控製係統采用了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可先對目標進行自動敵我識別,然後對敵目標進行分類,並自動地對威脅最大的目標進行攻擊。這樣先進製導方法加上無可比擬的飛行速度,就連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艦艇或航母編隊的導彈防禦係統麵對它的攻擊時,也顯得幾乎束手無策。
威力驚人
SS-N-19反艦導彈的最可怕之處在於其戰鬥部可安裝35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或高能量炸藥的常規彈頭,目前世界上任何一艘軍艦受其攻擊後,即使所攜帶的戰鬥部因故沒能爆炸,其2.5馬赫的超音速飛行速度所形成的動能也能對目標造成重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