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敵現代化艦艇或航母編隊進行攻擊時,導彈的單枚攻擊可對敵單艘艦艇形成90%以上的威脅,多枚齊射則可對敵形成毀滅性的威脅。
致命長劍——“鷹擊”-83反艦導彈
兵器檔案
彈長:5.814米
重量:815千克平飛
速度:0.9馬赫
導彈可靠性:80%
命中概率:90%飛行
速度:2.5馬赫攻擊
速度:3.5馬赫
“鷹擊”-83型反艦巡航導彈,被西方國家稱為C-803型反艦導彈,是我國海軍自行研製的“鷹擊”係列反艦導彈中的一種,具有很強的實戰威力。現被我國海軍的大多數水麵戰艦裝備。該係列反艦導彈體積小,威力大,采用亞音速掠海飛行發動攻擊。
研製曆史
上世紀90年代,“鷹擊”-83被火速納入到正式研製計劃之中了。但是研製之路並不平坦,1995年深秋,“鷹擊”-83遙測彈、自導彈共試飛5發,其中3發失利,追查結果,主要故障皆出在發動機上。然而科研人員們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逐漸擺脫困境。至1998年6月,經全麵改進的導彈試飛成功。
10月,首次實現反艦導彈係統指示目標,取得大射程導彈直接命中靶船的戰果。再發2彈,仍然實現2發命中,接下來的3發實現2中。到此,“鷹擊”-83在研定結合的過程中取得了6發5中的輝煌,並且在1999年參加了國慶50周年盛大閱兵式。
技術特點
“鷹擊”-83保留了“鷹擊”-8的彈體氣動布局,彈頭整流罩較前略微尖細,其下部清晰可見蝸噴發動機進氣道。此外,折疊式彈翼的前麵有一接收資料鏈的天線,可接受艦艇、直升機的導引,這也是“鷹擊”-83和“鷹擊”-8/8A的主要識別標記。同時,其發射箱上有三條加強筋,可接受導彈發射時更高地衝壓力,箱蓋舍棄了“鷹擊”-8/8A的破片式而改用氣製動的上下開啟式。
北歐神劍——“企鵝”係列反艦導彈
兵器檔案
彈長:3.18米
彈徑:0.28米
使用高度:50米
最小射程:7000米
速度:0.9馬赫
引信:近炸引信
反艦導彈是一種進攻性武器,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製和裝備。挪威康斯堡公司研製的“企鵝”導彈係列就是其中的一個大家族,而該公司正在研製的NSM反艦導彈正是這個導彈家族的最新成員,也是新世紀反艦導彈中的一顆璀璨新星。
研製曆史
挪威特殊的國情促使挪威人在海防建設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從20世紀60年代初起,康斯伯格公司在西方多數國家幾乎停止發展反艦導彈之際,全力致力於開發“企鵝”反艦導彈,使之成為了西方國家第一種反艦導彈。
“企鵝”家族第一個反艦導彈型號——“企鵝-I”艦艦型導彈,於1972年進入挪威海軍艦隊服役。
1970年,在其基礎上發展了“企鵝-II”艦艦/岸艦型導彈,隨後與瑞典聯合發展“企鵝-II”的改進型,代號為RB-12,仍為艦艦/岸艦型導彈,1980年前後進入現役,並向希臘、瑞典和土耳其出口。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又在此基礎上研製了“企鵝-IIMOD7”和“企鵝-III”兩種空射型反艦導彈。目前,技術更先進的“企鵝-IV”反艦導彈已經進入項目發展階段,“企鵝”導彈已經形成了包括艦對艦、岸對艦、空對艦多種類型的多用途反艦導彈家族。
基本特點
“企鵝”係列反艦導彈采用相同的鴨式氣動外形布局和相似的彈體結構,4片箭羽式控製舵麵和穩定彈翼分別位於彈體前部和後部,前舵和彈翼均呈X形配置,處於同一水平麵上。圓柱形彈體頭部呈卵形,尾部呈半球形,彈體內部采用模塊化艙段結構,從前到後分為3個艙段:導引頭艙、戰鬥部艙和發動機艙。
該導引頭采用了凝視焦平麵陣列技術,不是跟蹤目標熱點,而是由目標與背景的對比度產生的製導信號跟蹤目標,可以引導導彈飛向對比度變化最為明顯的艦舷吃水線附近攻擊。由此帶來最大的破壞殺傷效果。該導引頭作用距離較近,但中段慣導係統的精度允許其在更為接近目標處開機工作,這有利於導引頭抗幹擾和提高製導精度。企鵝係列反艦導彈的動力裝置均為1台羅佛斯和大西洋研究中心設計的無煙固體火箭發動機。戰鬥部均采用半穿甲爆破型,總重120千克。